学习书法,如果不约笔法,就等于没学。那些被叫做江湖书法的,就是因为都是任意书写,没有用笔法。


(资料图片)

笔法是什么?有人说是调锋的方法,有人说是铺毫方法,也有人说是中锋行笔的法则。书法最初叫“法书”,意思是可以用来当作规范的书写作品,也就是字中的楷模,可以让人学习。

笔法是什么?

笔法其实非常复杂,书写的方法、结字的方法,用笔的方法,布局的方法等,往往大的笔法套着小的笔法。上面说的调锋和铺锋就都只是用笔方法的总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调锋、铺锋,都不清楚。

中锋确实是一种笔法,是行笔的一个状态。确切来说应该叫笔势,在蔡邕的《九势》中叫作“圆笔”。

中锋行笔

​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要起伏、要变化,每个笔画里就需要几种用笔方法。

那笔法到底是什么呢?谈到笔法就不能不说到《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唐张怀瓘所著《用笔法》里的一个章节。他说书写“永”字几乎用到所有的笔法。大家对《永字八法》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永”字的笔画上。认为笔法就是“侧、勒、弩、趯(tì)、策、掠、啄、磔”这五个名字。

其实这八个字只是八个笔画的书写方法,是八种笔势,每个笔势里都有几种不同的笔法。这些笔势是从蔡邕那里传下来的,蔡邕传给女儿蔡文姬,蔡文姬又传给了钟繇,钟繇传给卫烁,卫烁传给王羲之……父子、师徒一代一代传到唐朝虞世南。

二王笔法传承图

李世民也是个书法迷,他经常求教于虞世南。为了发展书法文化,并把这些用笔方法公之于众。作为翰林院供奉,专门主持朝廷书法事项的张怀瓘几乎记录了当时的所有笔法。

笔势的重要性从书法伊始就已经建立,因为年代久远,蔡邕的记录流传下来只有《九势》。所谓“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

剧里的蔡邕

到卫夫人这里笔势就已经有七条了,分别是:“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陆十断犀象;弋勾:百钧弩发;丨:万岁枯藤;⺄:崩浪雷奔;横折钩:劲弩筋节。”这些已经跟后来的“永字八法”相差无几了。

卫夫人肖像

到欧阳询时代,比卫夫人那时增加了捺画的“一波三折”之势。分别是:“丶:如高峰之坠石;卧勾:似长空之初月;一:若千里之阵云;丨:如万岁之枯藤;戈勾: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丿:利剑斩断犀象之角牙;捺画:一波常三过笔。”

张怀瓘不仅记录了前人记录过的笔法,又在“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五势”,即:钩裹势、钩弩势、衮笔势、儓笔势、奋笔势。

欧阳询肖像

“永字八法”和八法后加的“五势”都是笔势,是行笔时毛笔的状态。侧重在笔的气势方面,这是自蔡邕才开始有的,也是从此时书法不仅有了“形质”,也就有了神采。如果错误地认为是笔画的形态,很多地方就会讲不通。

在几种笔势后,又增加了九种用笔时笔与笔锋运动起伏的法则。这是毛笔在运行时的动态,侧重于形状。毛笔不同开合形成的形状,决定了点画的不同形状。它们分别是:顿笔、挫笔、驭锋、蹲锋、(⻊存)锋、衄锋、趯(yuè)锋、按锋、揭笔。从命名来看带笔的是对笔做的动作,带锋的是笔头的动态。

九用

这还不够,还有十二种异势、异法,同样每个点画具有的异势都有几种笔法形成。完成各种笔势的“用笔法”几乎都出现了未曾有过名字,这些用笔的名称张怀瓘也有记录。

他在《论用笔十法》中说:“《翰林密论》云: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䟐笔。”

张怀瓘肖像

这些笔法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同八法五势相同,只是更概括。其中的“疾笔”、“涩笔”、“转笔”都是蔡邕《笔势论》中包括的。

接下来会连续几个章节陈述一下各种笔法的具体使用方法,欢迎关注,以便于继续收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