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下一页

“岛主”吴晓波受欢迎是有原因的。

连续三届蝉联“企业家作家榜”第一,既是财经作家又是企业家的吴晓波,强势彰显了他在读者群中的号召实力。吴晓波涉足的领域包括图书出版、新媒体运营、定制酒等,还有固定投资楼市的习惯,而近年来,吴晓波又开始扮演风险投资人的角色。

事实上,吴晓波更早的一个身份是岛主——他是浙江最早“买岛屿”的一批人。1998年,千岛湖有一批岛屿对外出售50年租赁权,时年30岁的吴晓波买下了其中一个小岛。千岛湖共有1000多个岛屿,吴晓波买下的是其中一个面积140多亩的半岛。

吴晓波说,他不会去讨好、迎合任何集团、任何个人,“我会保持我的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也滋养和保护了他的财经写作。而且,他的财经作品融入了不少哲学、文学、历史的知识,显示出足够的人文情怀。4月12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专访到中国作家榜之“企业家作家榜”三冠王吴晓波。

/关于人格与写作/

前提是财富独立,内容要与众不同

华西都市报:您的写作开创了一条将经济、历史、新闻、非虚构文学、哲学等进行综合的财经写作之路,而且深受欢迎。对于写作与财富的关系,您的理解和感受应该非常深。请分享一下您的思考。

吴晓波:在商业社会中,做为一名财经作家或者知识分子,你要保持你的思想、你的写作、你的人格独立,财富独立是必要的前提。你应该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这样的话你才能够抵抗住所有机构、集团、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诱惑,才可以发出独立的声音。所以我觉得,理财能力,其实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有人的一个基础能力。

华西都市报:近些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财经题材的写手,也有一些财经红人,但点击率很高的财经文章,未必都能留得下来。您的文章却能保持高水准,又能在网上有很高的关注度。您有何秘诀?

吴晓波:绝大部分的文字,都是速朽的,其中散漫的文字可能比时代速朽得还要更快。在网络平台,可以在阅读体验如文章的格式、文字甚至题材上去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但最后还是需要在内容上增加一些与众不同、不那么速朽的内容,才能够被历史留存下来。

华西都市报:写作需要情感、激情、诗意的部分比较多,但商业活动则更多是权衡、理性考量,以及精算、数据分析,这是差别挺大的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您都能驾驭得好,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吴晓波:这可能还是和我的职业经历有关,我在学校学的是文科,复旦的新闻系,写诗歌、喜欢激情感性的东西。毕业之后到媒体工作,跑的是工业口线,天天跑企业,企业做决策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就必须用数据说话、必须理性。

/关于角色与定位/

不要把目标和路径搞混就行了

华西都市报:2018年有一个风潮,就是大学教授、财经作家在网上开课,尤其是音频节目,非常受年轻人欢迎,其中就包括您的“每天听见吴晓波”。许多人为这种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方式点赞,不过,也有人认为听别人讲还是代替不了自己读书。对此您怎么看?

吴晓波:我记得很多年前有过一场讨论,是关于多读书是否能够代替思辨,当然是不能,但是你多读书能够帮你在思辨上更有深度、更有效率。同样,碎片化的方式,也不能够代替深度学习。你的专业能力,必须要依靠自己深入钻研,才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碎片化方式,作为一种工具,可以提高执行你自己终身学习的效率。分清楚什么是目标,什么是路径,不要搞混就可以。

华西都市报:您以财经写作为根基,为源头,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涉入众多具体的商业活动。在种种角色之中,作家是位居怎样的一个角色位置?

吴晓波:本质上,我觉得我一直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写作的人,从我写书、做出版开始,方向都是很一致的,就是财经写作。今天其他的比如创业、投资,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甚至吴晓波频道创立的时候,最初的想法,也是出于文字的载体变化了,我停掉了其他网站的专栏,统一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到今天为止,在财经研究和写作的周围,衍生出来了非常多的角色,大部分都不是最初计划内的,我们也在不断试错、迭代,围绕在财经写作这个中心周围。

华西都市报:您是一名财经作家,跟很多卓越的企业家打交道,对经商这项活动,深有观察。而且您本人也参与企业管理。那么对你来说,到底什么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吴晓波:德鲁克讲过,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什么,是创新,具体一点是创造消费者、生产出产品去满足这个社会未被满足的需求。我认为他讲得很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