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点击右上角

然后"在浏览器中打开"

谍战剧日渐偶像化根源在哪里 最后怎么变小鲜肉的天下?

作者:sifan 来源:巴中在线

   巴中在线11月15日讯 2014年的《红色》深受大家喜欢,去年的《伪装者》让谍战剧再次回归观众视野,收视、口碑双丰收的同时,也让谍战剧偶像化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然而,这股强劲的东风吹进2016年却变了味,近来的谍战剧颜值虽然持续升高,但口碑和质量却不断下降,相比豆瓣《红色》的9.2分,《伪装者》的8.3分,《胭脂》《解密》《麻雀》分别只有6.0、4.7、6.5分。

  投资和宣传力度都加大了,却吃力不讨好,这锅究竟应该谁来背?小鲜肉?创作团队?制片方?小浪采访众多业内人士,共同解读谍战剧偶像化所面临的困境。

  谍战剧缘何开始偶像化?

  上一秒还是冰冷的苏苏,下一秒就成了玩世不恭的陈深,在李易峰看来,接拍《麻雀》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拍摄的过程也很爽。但在该剧编剧海飞心中,创作之初带入的演员其实是吴秀波、张嘉译等,只是为了平衡创作与市场,最终选择了李易峰,不过实际成绩却并不理想。

  一部《麻雀》的制作经过足以折射整个行业的制作流程,很多年轻演员欲借此转型,但更多的是制片方迫切需要相符合的“小鲜肉”为剧站台,甚至不惜介入到剧本创作环节。

  ——演员转型乃好时机:“首次挑战盼尝试”

  《伪装者》的走红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偶像转型为实力派的新通道,由此之后,专注玄幻、古装、都市类影视作品的当红演员纷纷扎堆于此。尽管在很多演员看来,谍战剧题材更正、要求更高、风险更大,但万一成功了,也算是抓住了转型的好机会。

  曾出演过多部古装剧的赵丽颖就表示,被《胭脂》全新的叙事角度吸引的同时,她也希望能换一种全新的演绎风格,“因为被大家看到的古装戏很多,所以遇到一个自己蛮喜欢的题材就接了。”

  多年来一直在大荧幕战斗的周冬雨,如今也有了转战荧屏的打算,《麻雀》不仅是她首次挑战出演女特工,更是播出的首部电视剧作品。其实看剧本的时候,她就不太喜欢徐碧城,嫌角色太笨,但因为考虑到首次挑战这个题材,最终还是决定试一下,而在拍摄过程中,她也尽量往“萌”的方向塑造,以盼博得观众喜爱。

  市场选择:“只要‘鲜肉’在,就不怕没观众”

  在诸多对话中,“市场”被很多人提及,而往细节追溯,与制片方、播出平台、观众口味等都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被吸引,制片方为了保证关注度和在电视台的收视率,往往会力邀人气艺人加盟。在老戏骨姚安濂看来,制片方并不在乎角色贴合度,只要“鲜肉”在,就不怕没有观众,“年轻一点的观众可能对质量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有他们喜欢的偶像在,就会追着看。”

  从电视台角度考量,有人气的演员确实往往比有演技的人更具吸引力。编剧宋方金分析称,“因为制片方选择演员的时候是不考虑观众的,而是考虑电视台的意见,但电视台只考虑流量,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只要这些演员来演,电视台就买,至于观众喜欢不喜欢,他们是不管的。”

  不只“小鲜肉”演技差,谍战剧偶像化问题谁该背锅?

  一言不合就开撕,再言不和就谈恋爱?加之粗糙的剧情和种种穿帮,简直让观众惊呼鬼知道谍战剧的编剧到底都经历了什么。同时,主创团队不走心也最终导致演员的挑选以及服装等环节问题频现,他们的态度是否端正也从作品的质量上得以呈现。

  ——主创团队态度不端正:制片方介入 编剧乱来

  爱情戏出现在谍战剧中本来就无可厚非,王翠萍与余则成、徐天和田丹等的儿女情长照样感动观众,但最近的作品中感情戏比重却严重超过碟战戏;同时,悬疑烧脑程度不够、剧情拖沓、不合理、穿帮等也成为吐槽重点,例如《胭脂》中大量展现蓝胭脂被考验,但与敌人针锋相对的情节却不多;再加上人设不恰当影响观众对角色的好感度,实在让人难逃“bug如三千流水,观众随便取一瓢都能吐槽”之感。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不禁让人怀疑剧本在创作环节就存在问题,如果编剧不具备对此题材的驾驭能力,或者丧失职业原则就很可能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编剧马德林就透露,创作谍战题材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但有些人会通过写爱情戏来充斥更多篇幅,这样既走了捷径也符合了市场需要。”

  近年来尝试过编剧、导演、监制等身份的陈思诚表示,很多人做剧本时都是“向钱看齐”,“每部作品都是人创造的,没有办法改变作品的原因是因为你没有办法改变人。现在很多‘创作者’都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但并不具备创作精神,他们其实本质上是商人,是想赚钱,拿作品当商品而不是艺术品。”

  除此之外,制片方的介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品。为了让小鲜肉成为绝对主角,制片方介入要求编剧改剧本,调整故事线的情况十分普遍,马德林透露,“原本是写老将军的故事最后被改成写老将军的儿子,就是为了让‘小鲜肉’出演。”[!--empirenews.page--]

  ——时尚元素乱入 造型脱离年代感

  近期以来的谍战剧不仅颜值颇高,服装造型甚至道具、布景等也越来越美,但却总是透着一股不符合年代的时尚感。比如,《胭脂》中赵丽颖一身牛仔衬衣搭配束腰包裙,手上拿着流苏小包执行任务,一套造型中点缀了多个现代流行元素;周冬雨在《麻雀》中的一件风衣采用了拼接的方式,而这种版式也是近年才流行起来的。在对服装史颇有研究的专家洛梅笙看来,这是乱出了新高度。

  表面上看似乎是谍战剧的“外形”变化了,但本质还是与主创团队脱不开关系。洛梅笙分析称,很多影视剧服装设计在服装史方面的常识储备都不及格,“他们不一定是没有还原真实的意识,而是认知水平太低,就像不可能要一个只有8分的人考60分。”

  除此之外,在道具布景方面也存在越贵重越逼真的误区。很多剧组宣称耗费上百万打造道具或斥重金进行布景,但花费高却并不意味着其与历史背景相符。能够衬托出剧情,发挥出作用的道具才是最合适的。

  ——演员诠释角色差强人意

  制片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演员阵容,如果演员表演功力有限,作品也将受到影响,而“小鲜肉”演不出谍战人员风采也正是谍战剧偶像化最为典型的问题之一。老戏骨杜志国就对某些年轻演员不敢恭维,“最近的《麻雀》和《胭脂》我都看过几眼,但他们一出场就没能吸引我。共产党队伍中确实有年轻人,但他们是有理想、有思想、有觉悟的人,而不是靠颜值和耍帅去战斗的。”

  除了演技外,演员的态度也将决定角色呈现的效果,只注重形象美不美,不在乎演得到不到位,不仅得不到同行的尊重,也将连累一部作品。同时,只顾接戏不顾拍戏也直接酿成“时间不够,替身来凑”的局面,一方面“小鲜肉”占据高额片酬,但另一方面却因为档期紧密不得不先拍特写,其他戏份由替身完成,对着侧替、背影替、光替等各种替身,不仅影响导演创作激情,更会直接影响剧集质量。

  偶像派谍战剧如何走出尴尬境地?

  如何让跑偏了的谍战剧重新回到正轨?偶像化究竟该如何进行?诸多业内人士提出建议时希望演员能够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接过老前辈的班,为谍战剧开拓出不一样的类型,但更加强调了剧本质量要过硬的要求,毕竟剧情才是谍战剧最大的看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创作环节回归初心

  多年来谍战剧的烧脑情节都是其一大特点,而采访中也有很多人认为应该保住悬疑、烧脑的flag。其中,谢泽就强调:“剧情应该再烧脑一些,如果观众一下就能知道后面的故事,就会失去观赏动力了。节奏应该像美剧一样精彩,扣人心弦。”张若昀还认为,虽然爱情戏能够带动很多年轻观众,但并不意味要借此大做文章,“比如传统谍战剧中的打打杀杀,反派上来就搞事情,我觉得年轻观众可能会觉得也挺带感。”

  《解放军报》还曾发表过评论,认为谍战剧普遍年代久远,从故事背景到谍报科技等都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谍战剧完全可以在题材本身中开拓出新‘战场’,争取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并且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除了创作细节上的创新和用心外,想要改善当下环境更离不开全行业共同发力。马德林呼吁全行业都能平心静气创作,“要为自己的作品负责任,这是最起码的。从细节到人物再到剧情和故事背景都靠得住,才能为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保驾护航。”同时,他也认为主演的片酬应该合理化,应该让创作者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去写故事,“原来投资一部剧,两个主演的片酬在50%算合理,但现在的预算基本是70%,甚至实际上会超过这个占比,剧组的压力真的会特别大。”

  ——“鲜肉”可多向前辈学习

  有业内人士表示,因为谍战剧非常讲究尺度的拿捏,它能看出一个演员的功力到底如何,因此成就的人不少,也让更多人盼望借此转型。对此,晋松就表示,“演员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道什么戏能演,什么戏自己有潜力可以稍微挑战一下的。”

  除了自我钻研外,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和长辈值得大家学习,多多留在剧组与导演交流,与同剧组演员相互切磋也是很好的提升演技的途径。至于轧戏的问题,刘江则表示,“其实‘小鲜肉’不是负面词语,但背后急功近利的想法和不符合创作规律的做法,让他们成为了问题。看颜值没问题,但也要把份内的事做好,给谍战角色的塑造留出充分的时间。否则不按创作规律做事,迟早自掘坟墓。”

  结语:

  谍战剧偶像化趋势本无可厚非,因为《伪装者》让更多人看到了偶像演员加入进来后兼具颜值与剧情的可能。然而,如今的谍战剧偶像化却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势头和成绩,不仅因为演员、道具等细节的疏漏,更因为很多人为了关注度而忽视了“一剧之本”的重要原则。要将偶像化的谍战剧拉回正轨,离不开每一个环节的努力,更需要用高质量的剧本铺路,毕竟这才是根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