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点击右上角

然后"在浏览器中打开"

2016买房政策层出不穷 这些事你必须知道

作者:小雪 来源:凤凰卫视

  2016年开年以来,沉寂了一段时日的中国房市又出现了躁动,但这一次,各级城市两极分化的现象益趋明显,一、二线城市楼价疯涨,三、四线城市则面临严重去库存问题。楼市出现某种程度之泡沫,在全球范围中并非罕见,但以中国楼市近年来泡沫之巨,以及又同时存在的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毕竟罕见。中国的房产产业及房产政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根结又在何处,看来是必须作个全面的反思与检讨了。

  反思与检讨的目的,是在为中国的房产“产业”与“政策”作出正确定位。没有正确定位,相关的房市政策将一如长期以来的时松时紧,毫无法则与方向,且又经常陷于无意义的争辩之中。

关于买房政策,你必须知道的事

  反思的方向,我认为主要有四个:

  (一)房产作为一种经济,其发展,更多地是属于市场机制,还是政府职能?

  (二)房产作为一种“商品”,其性质,更多地是属于必需品,还是投资品或投机品?

  (三)房产作为一种产业,其定位,更多地是应属于一般(民生)产业,还是所谓的支柱产业?

  (四)发展房产产业,其政策,更多地是依赖宏观(货币)政策,还是依赖微观的公共政策?

  这四个思考方向,不分先后,彼此逻辑互联,但可以而且必须逐一拆解分析。

  先,房产作为“食、衣、住、行、育、乐、医、安”民生八大需求之一,当然是必需品;然后,只有在绝大多数民众的此一基本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它才有可能同时成为投资品,但充其量只宜成为投资品,如进一步演变为专供炒家炒作的投机品就不好了。

  再进一步看,八大民生需求中,前两项的食与衣与后六项又有本质上的区别。食与衣,在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只要有工作就业机会,人人均可凭一己之努力解决;后面六项,包括住,却未必,这在一般发展初期的国家尤其如此。换言之,这六大需求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政府提供协助,是所谓的“准公共产品”。

  这就回答了另一个问题了,即房产的兴建与提供,不宜过多依赖市场,政府有其无可取代的职能。中国在上世纪末的1998年,为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展开了房产、教育、医疗三大改革。这三大改革都是必须的,但成效均毁誉互见,所以如此,关键于彼此不同:教政与医政的问题在于过少地交给了市场,而房政的问题则是过多地交给了市场。

  新加坡的房产政策也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星国自1965年独立之后,即确立了以政府介入、大力发展公共房屋(称“组屋”)的“国策”。目前全新加坡约85%的居民住在组屋之中。这一方面,香港做得也不错,约50%的香港居民住在主要由政府提供之“公屋”与“居屋”之中。但香港仍有一点比不过新加坡,后者对房地产之投机炒作毫不容忍,甚至对境外人士之“投资”房地产亦以高税加以遏制——新加坡很清楚地将房屋定位于必需品与民生品,而非投机品。

  如果房屋被定位于必需品、民生品,且不宜全交给市场发展,那么,把房屋产业当作是所谓的“支柱产业”,以政策鼓励的方式调动房地产商投入甚至炒作,就未必是个好主意,其最糟的结果就是一个泡沫及现今在中国许多三、四线城市普遍呈现的天量库存。

  这里就可以顺便谈谈货币政策了,也就是中国鼓励房市发展的最主要手段。长期以来,以宽松货币政策诱导利率或借贷成本下降,释放过多流动性,其结果不仅表现在三、四线城市的过多库存之上,也同时表现在一、二线城市的楼价疯涨之上。

  总的看来,由于欠缺正确的定位,中国房市的发展不仅未能根本解决“住”这个民生首要问题,而且还导致整个经济资源的严重错配,也因为楼价的不合理飙升,进一步恶化了原本就严重的贫富差距,更有甚者,它还是当前经济总需求拉不动(人人拼命储蓄买房,何来购买力)及令人担心的“少子化”的共同源头。

  孟子一向重视房地产,所以他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房产政策国之大事也,值得后人深思。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