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下一页

街坊排队购买烧腊。(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乔军伟 摄

又是一年冬至日 团圆祭祖食汤圆

本周五迎来冬至 本报为您揭秘冬至那些民俗

广州素有“冬至大过年”的传统,本周五又将迎来冬至。过冬至,除了人们熟知的吃饺子、吃团圆饭等习俗,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传统和故事?古人向来视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举办一系列祝贺、祭祀活动,在广府地区,也流传不少冬至习俗,如拜祖先、“团圆”聚餐、食汤圆、做腊味糯米饭、喂耕牛吃糯米糕、贴“饲耗”……随着时代变迁,冬至对农耕的指导作用渐渐减弱,只存留祭祖、吃团圆饭等节日习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碧君、申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高鹤涛(除署名外)

策划、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以冬至为界点,古代节气开始新的轮回,《淮南子》记载:“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冬至历史悠久,起源于周代见制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冬至便为“小年”,秦汉沿袭周制,“冬至为小年”的观念得以流传。待到清代道光年间顾禄在《清嘉录》书写“冬至大如年”,冬至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而冬至作为节庆,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礼记·月令》在冬至日要求“君子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由此可见,在汉代冬至前后,朝廷上下会安身静体,商旅停业,边塞闭关,择吉日举行“贺冬”仪式。

到了宋代,过冬至成了普罗大众的节日,民间私塾也会酌情放行,流传有“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的民谚。据《东京梦华录》描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古时冬至如何过节?《周礼·春官·神仕》有“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之说,而《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载“冬至节,祭扫坟墓”这一习俗。在古代农业社会,先辈们历经春耕、夏耘、秋收,劳作一年才得以获取平稳度过冬季的各项物资。因此,每到冬至,皇帝通过祭天荐太庙,老百姓通过祭祖等一系列祭祀活动,把劳动成果奉献给列祖列宗,感谢祖宗保佑以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邦兴盛。

此外,古人还有冬至守夜习惯,《醉翁谈录》就有“守冬爷长命”的记载,认为男性冬至守夜,能延年益寿。

点击进入下一页

很多市民喜欢冬至吃羊肉(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摄

冬至萝卜夏至姜 适时进食无病痛

南朝梁人崔灵恩撰写的《三礼义宗》记载:(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古人认为冬至为“阴阳”相争之日,是预测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时机,甚至可占卜来年的人间祸福。对于后者,也许与农耕收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丰收年,百姓安居乐业;歉收年,则民不聊生,道尽人间悲欢离合。

经过千百年的生活实践,古人得出不少与冬至相关的谚语,用以揭示天文气象、饮食进补,指导农业生产。如“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说的是冬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最长。相对而言,次日阳光到来就显得越晚。

而“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意思是要在适应不同季节进食恰当食物,以达到养生目的。冬季人们为御寒,习惯进补而日常少动,体内易生热生痰,食用萝卜能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脏腑之气,夏日食姜则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揭示了气象与农耕的关系,说的是如果冬至在上旬月到来,天气不太冷,农户可养殖更多耕牛,扩大生产;若在下旬月到来,就需要把家中黄牛卖掉,用所得钱买棉被来御寒。

广东省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潘剑明认为,有关冬至的民间谚语,虽无法考究其科学依据,但古人通过日积月累的生活和自然现象总结,一定程度上能指导先辈更好地生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