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元宵节

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里,广袤的华夏土地上,热爱生活、乐于享受美食的人们始终信奉着“不出十五都是年”这一传统理念,在寄托着未来希冀的正月里酝酿着喜庆和热闹,正如熬煮了一年的老汤,在鞭炮声声中咕嘟沸腾,焕然了生机。

元宵节,是继春节后中国人第一个传统节日,在过年的余温尚未冷却的那一天,人们抓住年的尾巴,在奔赴一切就绪的崭新一年之前,最后和家人来一场团聚,只有这一顿团圆饭吃过之后,方是这一年细水长流的柴米油盐。

正月十五的饭桌,菜品的丰富程度与大年三十无异,只是饺子卸下了主角光环,元宵“滚”向了餐桌。元宵这一美食由来已久,其做法甚至名字存在着南北方差异,在南方,则被称之为“汤圆”。

自古以来,执着于探究美味的人们一直对于馅料有着难以解说的痴迷,朴实的人们相信,将碾碎之后的各类食物原料充分混合在一起,便能吸收彼此的精华,再辅以佐料,调配入味儿,竟能最终获得味觉的美妙平衡。

美食的制作多是凭借经验,凭手感从和好的糯米面中揪一方适量大小的剂子,用手指压成面片,把馅料放在糯米面片上,用手捏口并在手心揉团至圆球状,一枚来自南方的汤圆便在掌心这样圆润地诞生了。

北方的元宵馅料是立方小块儿,像一粒饱满的糖,在风干凝固的日子里悄悄积攒酝酿着甜蜜的力量。待到馅料浸入水的那一刻,一切前期准备工作才刚刚结束。

北方元宵的制作精髓在于“摇”和“滚”,把小块儿馅料蘸湿水后,放到盛有糯米粉的笸箩里摇,或者直接放在铁滚筒里借助机器的便利滚动。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经过一定时间的“摇”“滚”之后,方形的馅料沾满糯米粉,逐渐形成了饱满的圆球。

凭借着浑圆的外形和香甜的味道,元宵与汤圆这一美食,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美好意义。在它的隐喻下,人们相信,吃下一碗冒着腾腾热气的元宵或汤圆,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圆满的仪式,预祝着整一年的圆满与顺遂,元宵的香气萦绕传递在整个家族之中,凝聚了整个家庭的祝福,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

再来一勺糖桂花的点缀,新的一年便更是锦上添花了。从口感上来讲,元宵更为醇厚,从糯米外皮慢慢咬至中心的馅儿,味蕾便迫不及待地怒放,在略带沙沙的甘甜中回味悠长。而汤圆则更为软糯,更为爽滑,多一分灵动,也多一分玲珑。

近年来,元宵和汤圆不甘千年不变的寂寞,随着时代变迁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创新。从馅料上改变了之前黑芝麻、山楂占领多半个市场的局面,出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新馅料。人们之前怎么也想不到,巧克力、榴莲、紫薯甚至肉,竟然都可以包进这个能够囊括天下美好祝福的糯米团儿里。

不仅是馅料,元宵外皮也换上了华丽的新衣。糯米粉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人们还创新性地应用了木薯粉、藕粉,晶莹通透的样子令人直呼惊艳。

在吃法上,人们也是别出心裁,不只是水煮,还探索了油炸、拔丝等多种烹饪方式,仿佛只有将它们与沸腾的油结合,那滋味儿才足够,才舍得和闹腾的春节说声再见。

厨房里的春秋故事,不管怎样变迁,塞进元宵的都是恒久远的祝福,饱含着希望,延续着家国的情怀。

元宵节快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