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树产量低?我们有办法让它丰产稳产
——记四川印山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黎平
图为杜黎平(右)向员工传授核桃苗木嫁接技术
身材适中、皮肤黝黑,说话时声音略带沙哑,这是四川印山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黎平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2010年10月,杜黎平怀揣着梦想来到通江县烟溪乡印山坪村乌潭坡。如今,4年多时间过去了,曾是荒山荒地的印山坪村,已建成核桃种植资源基因库、通江县首个核桃良种采穗圃基地,组建了巴中市首家民营核桃产业技术研究院,示范带动周边乡镇群众开发出数千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
梦想:建造欧洲庄园式农场
杜黎平,1973年出生于通江县火炬镇,1994年毕业于达川农校后被分配到火炬镇政府部门工作,但他总感觉这与自己学的专业不对口。1997年他开始外出闯荡,倒过粮食、卖过啤酒和饮料,办过粉条厂,开发房地产……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更加迫切地想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2010年初,得知杜黎平正在考察农业项目的杨俊承立即找上门去,两人一拍即合。“杨俊承既是我的同窗好友,也是农资生意上多年的客户。”两个农村娃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欧洲庄园式农场。
创业:“战天斗地”半年开荒2256亩
2010年4月开始,杜黎平和杨俊承通过半年的考察,最终看中烟溪乡印山坪村乌潭坡,与印山坪村“两委”协调土地。
2011年4月,杜黎平与杨俊承一边上山开荒,一边成立四川印山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开荒烧山,花了整整半年。“把2256亩土地上一人多高的杂草全部‘清林整地、砍除杂灌’,用‘战天斗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杜黎平说。
发展:科技支撑产业保证稳产
2012年1月,隶属于四川印山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通江县大印寨农林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到2014年,公司带动510户农户、2100名社员再扩大印山坪、寨子河村2500亩核桃基地。
再大的产业,都离不开技术支撑。2014年底,在中国核桃首席专家、中国林科院裴东博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巴中市核桃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按照“统一作业规划、统一种苗配送、统一标准栽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打造、统一订单销售”的模式,建立种植及低效林改造标准化基地,每个基地均设有专职植保员。
2014年,公司与省林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深入开展院企、校企合作,聘请“土专家”,组成科研小组,选育出了一批薄壳、易取仁、果实饱满、品质好、丰产性强等具有突出特点的早、晚熟本地优良品种,并先后建成“川东北核桃种植资源基因库”和“通江县良种核桃采穗圃”。至此,公司完成了“公司+研究院+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也完成了从原始种植向科技服务和种苗生产销售的全面转型及农业产业化建设。
“到处都在发展核桃产业,但我们要以科技为支撑,始终走在最前头。”谈及公司的现状和发展规划,杜黎平信心满满,“谁的核桃树不挂果,我们就有办法让它挂果;谁的核桃树产量低,我们就有办法让它丰产和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