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点击右上角

然后"在浏览器中打开"

要在家乡当“猪倌”

作者:张敬伟 鲜杭烨 杨佳 来源:巴中日报

图为王清国(左二)给记者介绍创业经历

图为王清国(左二)给记者介绍创业经历

  “他这个人特别厚道,只是太犟了。”说起王清国,妻子李惠兰一脸无奈。

  2012年,王清国打算回乡创业,带动乡邻一起致富。当时,家人倾向于到交通更便利、成本更低的沙河镇发展,但王清国毅然选择了大河镇。“大河镇养大了我,这里的山水对我有恩。”王清国如是说。

  王清国出生于南江县大河镇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13岁时,王清国初中一年级没上完便辍学了,开始跟村里的泥瓦工学手艺。因为诚实肯干,王清国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泥瓦匠,但是农村的条件有限,作为家里的老大,他感到肩上压力沉甸甸的。“人穷了,就像戴了紧箍咒,越念脑壳越痛,摘都摘不下来。”王清国说。

  1987年,王清国通过南江县劳务输出公司到西安搞建筑,高强度的体力活让他有点吃不消。看到技术人员坐办公室、吹着空调,还拿高出自己几倍的工资时,他心生羡慕,不禁反问,为什么自己不可以?为了改变现状,赚点“舒服钱”,他就趁着休息时间,学习工程图纸,白天把图纸抱到工地上用尺子一寸一寸比量,晚上在工友的鼾声中研究、琢磨。有一次,在建筑现场观察太入神了,他差点从30多米的架子上摔下去。通过努力学习,从事建筑行业的第四个月,王清国便从一名普通工人变成技术人员。

  1989年,王清国身揣100元钱,进入西安建筑劳务市场,开始创业。从2003在西安市创建公司起,王清国以公司为依托,努力解决家乡剩余劳动力,每年带领家乡150余位乡亲外出务工致富。多年打拼,2013年,王清国名下的国凯建筑劳务工程有限公司员工达1000多人,年产值8000多万元。

  大河镇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型乡镇,大量青壮年汇入打工大潮,只有老弱村民在家里,劳动力匮乏,大量土地搁置、荒芜。2012年,王清国决定回乡创业,带动乡亲一起致富。经过反复思考,他拿出1200余万元,在家乡建起了年出栏生猪12000头的国凯生猪规模养殖场。

  “一路走来,家乡政府、群众帮我很多。如今有能力了,怎么可以昧着良心不回报家乡呢?”王清国说,“厂子在哪儿也是办,也无非是少赚点钱,但家乡群众却因此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在王清国夫妻的精心经营下,国凯生猪规模养殖场逐渐壮大。养殖场占地37亩,现有能繁母猪100余头,去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固定工人10个,并由政府牵头,以养殖场为龙头,组建了105户农户参与的国凯生猪养殖专业生产合作社。“

  王清国还准备向“大河时代助学基金会”捐资15万元,支持“希望工程”;将继续扩大养猪场规模,打造乡村旅游度假休闲山庄,走综合开发道路,力争三年内建成乡村综合立体开发试验区,带动更多人致富。

  记者手记

  在南江大河镇鱼皇观村,一排排蓝色的现代化养猪场沿山而建,不时传来生猪“夺食大战”的声音。千里归乡,克服种种困难,为的是反哺故乡,王清国的创业之路,值得赞叹!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