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华夏第一榕”的平乐县榕津古榕。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何运斌/摄
(资料图片)
在广西人的故乡记忆中,总少不了一棵古树——它们伫立岁月长河,见证变迁,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文化。
初次邂逅古树,是受壮族朋友之邀赴马山某村。宁静午后,村口百年古榕映入眼帘:气根垂落扎土成干,形成“独木成林”奇观,树冠如立体绿云,阳光透过叶隙洒下碎金,微风拂叶似诉往事。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我沉醉在这份古老与神秘中。
壮族先民对树木的崇拜,汉文最早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有礼俗,皆于山间大树下封土为坛,祭以白犬一,丹鸡一,鸡子三,名曰木下鸡犬五。”这体现了壮族先民对大树的敬畏——遇事以树为证、向树祷告。在他们心中,榕树是村寨守护神,“鬼神所栖,风水所藉”,关乎安身立命。后受汉族文化影响,神树亦称“龙树”,如今一些村落仍保留“神林”或“龙林”。
榕树崇拜已融入壮族生活伦理。村民在榕树下设“议事坪”,决策纠纷皆在此进行;青年以榕树为爱情见证,“榕树下定终身”的传统浪漫庄重;老人告诫晚辈不可亵渎榕树,这份敬畏化作生态保护意识。暮色中,壮族阿妈带孙辈在树下纳凉,讲述祖先故事,树身的香火痕迹、红绸、祭台石板,诉说着壮族先民与榕树相依相生的千年情缘。
广西“八桂”之名与桂树渊源深厚。《山海经》载“桂林八树,在贲隅东”,“八”为虚指桂树成林。秦设桂林郡(郡治今广西贵港),因盛产桂树得名;唐代韩愈“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诗句,进一步明确八桂的区域所指。
民间传说,远古百花仙子被广西山水吸引,撒下8颗桂花种子,落地长成桂树,繁衍遍布八桂。如今秋风过处,桂香仍唤醒人们血脉中的文化记忆,老桂树上的红绸,枝叶间仍飘荡着的古老歌谣,已化作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在隆林山乡,古老青冈树是仡佬族文化活化石,承载着独特精神信仰,催生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拜树节”。数百年前,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到这片土地的仡佬族先辈将祖宗灵位安置于青冈树洞,尊其为“祖宗树”,拜树节由此萌芽。
拜树节一年两次:农历正月十四家祭神树,祈福造林;八月十五族祭更盛大,先开启“采新”环节,采摘谷物瓜果,部分作祭品,部分悬于灶台谢灶神。随后全族聚于青冈树前,主祭人将糯米饭与肥肉塞入树洞“喂树”,带领众人叩拜祈愿。礼毕,族人共庆丰收,主祭人讲述仡佬族迁徙史与自然信仰,让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代代相传。
处暑后,日照渐短,树影渐长。广西古树抖落蝉声,将一季新绿、一载风雨、一代悲欢压进更粗的年轮。我们只需带着倾听的心走进秋阴,便能听见它们的低语:“我在这儿替你守着时间。”
这就是广西的古树。古树在广西,从来都不只是树本身,而是活着的守护神、信仰的寄托,是连接人与自然那根最坚韧的线。
2025年8月23日广西日报6—7版“二十四节气·寻味广西|处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