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当今人们较为熟知的明清腰刀品种,非雁翎刀莫属。雁翎刀适合马战,因而受到以骑兵为主的清军喜爱。清朝建立后,大多数明代典章制度也被继承下来,雁翎刀作为明代职官佩刀中最具代表性的刀型受到了清代皇室的青睐,如:沈阳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太宗皇太极的御用腰刀即为雁翎刀型,而乾隆皇帝所制的几批御用刀中,也以雁翎刀型居多。

在清代,雁翎刀型几乎就是职官佩刀的标准器型,乾隆时期编纂的《皇朝礼器图式》中收录的侍卫佩刀、王公佩刀、职官兵丁佩刀等腰刀,大部分也是雁翎刀型,今天所见存世的明清职官制式佩刀也多是这种造型。清代中期以后,雁翎刀如同其他冷兵器一样, 日益被威力更大的火器所取代,其实战性也大大下降,但它所具备的礼仪功能却未完全丧失,很多雁翎刀作为清代制式职官佩刀的形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保留下来,直到清末西式军刀的引入才使其从军队中才彻底消失。

雁翎刀刀身分平造和有血槽两种。平造即刀身两侧平滑无槽,刀身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一些平造雁翎刀还会在刀背起脊或在刀头开反刃。绝大多数雁翎刀都有血槽,除了为减轻刀身重量和提高牢固度的作用外,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作为职官制式佩刀的主要形式,在无法改变刀型的情况下,对开槽方式的不同处理成了工匠修饰刀身的重要手段,多变的血槽类型是这类刀的一大特色,其开槽样式之多,工艺之繁都是其他刀类无法比拟的。

明清两代雁翎刀的开槽方式大致相同,但在血槽线条的组合上有不同偏好。明代及清前期的雁翎刀实战性强,刀身较宽且厚,其血槽多开较深,线条数量相对较少,一般在三条以下,往往少有装饰,整体布局疏朗。清中期前后,冷兵器在战场上作用逐渐减弱,在此趋势下,职官佩刀的礼仪用途开始大于实战功能,多数雁翎刀刀身随之变薄变窄,也就不太适合开过深的血槽,因此,用浅而细的血槽装饰刀身就变得很实际,开槽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一般在四条以上。由于晚期的雁翎刀刀身较窄,多在3厘米左右,加之开槽数量增多,与早期雁翎刀相比,刀身血槽布局也略显局促。

雁翎刀装具也有方装、圆装之分,一般直柄用方装,弯柄用圆装,在装饰上同其他类型腰刀一样丰富,其制作手法也是异彩纷呈,除鎏金、镂空、浮雕等工艺外,此类刀装是采用镶嵌工艺最多的刀型,尤以清代中期最盛,繁密的镂空纹饰上错落有致地点缀着玛瑙、绿松石、玉石等名贵材料,使整刀金碧辉煌、富贵异常。清乾隆时期,受印度、欧洲剑影响,一些皇室刀剑在装具上还出现了西洋风格。而到了清晚期,国力衰退,内忧外患,包括雁翎刀在内的各类腰刀,不仅实战功能剧减,连装饰也简单化,一些刀装不仅无修饰,做工也粗糙,与前期所造雁翎刀无法相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