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由文化和旅游部等10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提出:“支持(传统工艺企业)全面掌握并运用传统工艺核心技艺和关键技术,在保持传统配方和工序的基础上,鼓励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所谓现代生产技术,不但得到前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支撑,又获得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工程、量子工程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新思维和新工艺。手工艺与这些先进生产力的结合如何实现?其边界又在哪里?


【资料图】

▲ 三友图(木雕) 黄小明

有选择性地开放、融合

近年来,笔者注意到国内工美博览会上展出的玉雕、石雕、木雕、铜雕等各类雕刻类作品精细得不得了,一了解之后才明白手艺人使用的雕刻工具之先进程度还超出我的想象。来自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深圳产的各类高频率电动雕刻工具,在南方工艺美术界被普遍使用。手工艺与科技工艺的结合使得过去的一些繁难工艺变得简单易行,工艺自然往精细化方向发展。

手艺人为何会选择机器工艺来取代部分人工?这个问题似乎不用回答,因为在手工艺的发展进程中,实用理性一直在起作用。远的不说,至少从清末以来,中国手工艺的生产就不断在推进手工与科技工艺的耦合。更别说在1957年之后,国家坚定有力地要求手工艺行业大踏步向工业化迈进。当下,传统手工艺文化在复兴的大环境下,手艺人操作的技术实体也绝不单纯,既有简单工具和简单机械,也有各类电动工具和窑炉、抛光机、烘干设备等电器设备,同时还早已普及了现代检验检测技术。目前,活态传承的部分非遗项目在当下的工艺实践就是如此,它们综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这才是历史和现实中的手工艺的真实“面目”。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个客观现象,不能把手工艺想象成依然停留在某个古老历史时空中的拒绝改变的旧事物,而应看到,面对现代科技,手工艺一直在有选择性地开放、融合,只不过从它内部无法生出什么科技革命来。

但是,总体而言,手工艺对科技工艺的开放是比较审慎的,是有选择性的。这跟手艺人确认其主体地位相关,与手艺人自觉保持其文化本色关联密切。

边界在于确保手艺人的主体地位

如前所述,手工技艺的发挥离不开技术实体,也就是生产要用到辅助工具、机械或机器。在联合国保护非遗公约中十分谨慎地把“相关工具”列为保护内容,而没有把辅助机械和机器罗列进去,可能是出于维护手工艺的文化本色,考虑到人与机器关系的复杂性难以简单厘清。既要利用高新工具和机器来辅助人工,又要避免手工艺演变成自动化工业,手工技艺与科技工艺融合的边界在哪里?由于手工艺门类众多,具体操作情况十分复杂,所以无法一言以概之。从哲学层面上讲,笔者认为边界就在确保手艺人的主体地位上。

一个赤手空拳的手艺人当然可以展示一些身体技能,但要生产更精美、更有文化内涵的用器就很难做到了,这时候如果得到像高频电动雕刻刀这类高新工具的辅助,人的体能、双手的灵活性、身体的协调性等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变成人的创造力。手艺人的劳动是让原本已经物态化的技术与主体能力相结合,使之激活人的创造力,有创造性的加工能力才会形成真正的生产力。所以,手工艺的非物质性要借助于技术实体才能展现出来。科技工艺需要被“人化”,在这个过程中,原先看似很标准、很客观的技术内容都因人而异地变成个性化、差异化的手工技艺。相同的高新工具在不同人手里,“人化”过程不一样,效率不一样。假如把当今最先进的雕刻刀给我使用,我也不会生出什么生产力,说不定会产生破坏力。这就说明科技工艺在“人化”过程中,人的技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决定了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水平高低。

为防止科技工艺削弱手艺人的主体地位,绝不能把手工艺生产流程完全程序化,并统统交给自动化机器来加工。手工艺与科技工艺的结合要保证手艺人的主体地位,不排除在一些属于简单劳动、工艺重复性强的基础工序中使用机器取代人工,但在核心工序中不能采用自动化机器生产,由此来保证人的心智、体能、情绪、知识水平、审美趣味、个人意志等在自由、连续性的劳动中综合演化为独特生产力,保证手工艺生产的偶发性、差异性、艺术性、情感性强的特点,也就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这一非遗保护的宗旨趋同。

心手相应的创造性表达

我们重视手工艺生产的非物质性,其实等同于在强调手艺人的主体地位。手艺人的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其进行的是自主的、自由的具体劳动。在劳动中,心手相应,人的精神和人格始终在场。心脑作为神经中枢,指挥着双手,尽管有些手艺人因长期训练而形成了肌肉记忆,工作起来像是靠下意识,这种心手相应其实是炉火纯青。玉雕行业俗话讲“五头抱一头”,就是用下巴、胸部、肚子、双手、双脚抱着一块玉石去就砂砣,身体的耐力和行为的精准度都是技艺能力的基础。

手艺人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意匠(意念加工)贯穿劳动始终。自1913年亨利·福特设计出第一条工业制造流水线以后,设计(脑力劳动)与生产(体力劳动)相分离,工人取代了工匠身份,意味着手工艺的衰落。但保留下来的手工艺依然延续着边设计、边制作、边调整的传统做法,动脑与动手交替进行、多次反复,意匠贯穿整个工艺流程。我们常常可以从那些能工巧匠身上发现他们具有某些特殊知识上的优越性。动脑和动手在本质上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拥有教科书之外十分丰富的,并且仍然还在不断产生的经验性知识而受人尊敬。

此外,手艺人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美学品位的表达上。手艺人与现实环境(包括实体工具)、他人之间建立三角关系,在平衡这种关系中,手艺人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力,并通过产品向他人传递了善意。个性化、差异化、艺术性和情感性强的劳动自然会创造具有独特品位的产品。无瑕疵工业产品的完美与手工艺品的完美不能简单等同,手工艺品有精致、自然、粗朴、特异、绮丽等更多层次的美,甚至还包括有瑕疵的、让人怜惜的美,这也是手工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

总之,手艺人可以去尝试应用高新工具,甚至在一些基础工序中使用机器。只要这类科技工艺还依然只是作为双手或其他肢体的延伸,只要这类科技工艺还不足以威胁到人的主体地位,那么手艺人可以自主而高效地利用它们进行生产。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2023年3月19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手工艺与科技结合的可能与边界》

↓ ↓ ↓ ↓ ↓ ↓ ↓ ↓ ↓

推荐内容

巴中在线 - 关注新生活,传播正能量 _ 中国综合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