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点击右上角

然后"在浏览器中打开"

把巴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留住

作者:李佳鑫 袁静 来源:巴中日报

——巴中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综述

  日前,全省召开蜀道申遗专题推进工作会,正式确定申报名称为“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其中巴中市共有7个遗产片区位列其中,占了近1/3,分别为光雾山-诺水河国家风景区、皇柏林、南龛-恩阳古镇、得汉城龙舌古镇、红花溪古道、水宁寺、小宁城-白衣古镇。“申遗成功后,将更好地传承巴中的文化遗产,也将助力巴中进入世界视野。”市文物局负责人如是说。

  这是巴中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一个缩影。悠远深邃的古巴国文明照亮了大巴山,“巴人文化”“红军文化”无不昭示着巴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巴中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闪耀区域。近年来,巴中市抢抓历史新机遇,与时间赛跑,铆足干劲,科学统筹,始终坚持“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战略引领,努力实现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了巴中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新局面。

  深度发掘 探明文化基因

  2012年,巴中市邀请全国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与省文物考古院合作开展的“米仓道探险考古调查”系列活动,共调查线路文物点345处,进一步明确了古道范围、线路方向。去年,市文物局又组织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寻踪巴文化·再探米仓道”考古调查,系统掌握米仓道文化线路的保存现状,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状况、路面状况,经纬度,沿线文化遗迹、遗物,道路长度、宽度等重要信息。

  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00处(列入国家数据库),可移动文物93522件,其中珍贵文物4259件(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恩阳古镇、平昌白衣古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4座(巴州区、通江县、毛浴镇、白衣镇)。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其中9个博物馆(纪念馆)为国家免费开放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2个(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千年米仓道贯穿巴中全境,是串联巴中文化遗产的“黄金线”,沿途分布着官仓坪、琉璃关、蒲涧太子洞、南龛石窟等文化遗产“玉珠”。古老的巴子国散发出神秘色彩,绵延着巴人“忠勇节义、豪放包容”的精神。2000多件红军石刻标语散布巴中大地,巴山红遍。

  巴中与古巴国、巴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巴中石窟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巴中是“红军的故乡”,“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已然内化为“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巴中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400万巴山儿女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些优良的巴中文化基因,源源不断地输入巴中自强不息的脉搏,铸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焕发出文化强市的勃勃生机。[!--empirenews.page--]

  护“体”传“魂”守住文化家底

  今年春节期间,南龛文化产业园飞霞阁对民众开放,“巴人咏巴中”书画展览展现了新时期巴中人民的精神风貌,植入巴文化符号的文化产品展销台前人流涌动,为巴城春节增添了文化氛围,飞霞阁将成为巴城新的文化地标建筑,市民可以登阁一览巴城新面貌。

  传统文化的传承涉及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体”,即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个是“魂”,即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只有既护“体”又传“魂”,方能守住我们的文化家底。

  去年,巴中市开展了米仓道、金碑乡汉墓等考古调查;抢救性清理了南龛坡、西龛山、通佛路、白衣云梯村宋代墓葬6座,邀请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完成了清江巾字村明代古墓群考古发掘工作。近年来,巴中市以项目为抓手,编制、申报、实施了一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申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中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摩崖造像窟檐建设、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保护规划等14个项目。顺利实施或正在实施南龛石窟渗排水工程,西龛、北龛摩崖造像危岩体加固工程等7个文保项目;大力推进巴中石窟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红军石刻标语群保护工程、巴中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新馆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米仓道纳入蜀道申遗、长征路线申遗以及“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申报工作。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深入挖掘了传统技艺(泥塑、酿造)巴山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了“说春”、“巴山背二歌”、“石工号子”、“爨坛戏”和“通江银耳加工技艺”等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展演活动,成功申报“巴山背二歌之乡”、“皮影之乡”、“根雕之乡”、“唢呐之乡”等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巴中市多次组织召开了关于巴文化、红军石刻标语等主题的学术会议,深度发掘、阐发巴中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恩阳古镇》、《早晚恩阳河》等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和《蜀道初探》等学术论文,编辑出版了《巴中与巴文化》、《石头上的史诗》、《烈士千秋》、《印记·红军手模集》等一系列巴中文化丛书。致力于传统村落保护,成功申报了“通江犁辕坝”、“恩阳黄桷树村”、“龙岗乡龙岗村”等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巴中不是一种愿景,而是一种常态。[!--empirenews.page--]

  统筹利用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今年2月末,在巴城巴人广场举办的巴文化历史研究成果展,吸引了市民观看。300余幅展现巴文化人文历史、发展变迁与城市新面貌的图片,为巴城群众精心烹调出一道“文化大餐”。

  为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让文物发声,让文物活起来,巴中市多措并举,使文化遗产成为活的文化遗产,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促进米仓古道纳入蜀道双遗产申报,深入推动长征路线申遗工作,积极申报全国石刻文化艺术之乡,精心打造“巴人·新春登高节”、“巴中石刻艺术节”等城市文化品牌。

  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巴中文化遗产展览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使巴中文化根植于学生心间。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巴文化讲座,注重课堂上的传统文化传承。精心培养巴中文化的传承人,精心培育巴中精神理念的发扬者。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就是要让文物资源成为人们领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催化剂”和“助推力”。巴中市推动形式多样的文化展览、文化讲座、“文化口袋书”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契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假日和节庆活动等,强抓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巴中文化精神的宣传,充分发挥文化“春风化雨”作用,推动优秀文化传承和文明创建。深入挖掘巴中市文化遗产、文物资源的深刻内涵,推陈出新,完成《巴蜀门户·中华脊梁》巴中文化形象宣传片摄制。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扩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支持社会组织、学校等建立民俗博物馆、行业化专题博物馆等多样化博物馆,并力争将其纳入免费开放范围。加快提升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等的陈列展览水平,通江银耳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empirenews.page--]

  文化引领 为经济社会发展加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谋定而后动,巴中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全面规划,完善顶层设计,正抢抓历史机遇,着力争取文化发展和文物保护项目,做好“十三五”规划的文化篇章,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阵风,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现“断头路”,为文化引领奠定基础。

  巴中市正致力于系统梳理优秀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健全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了文化资源成果转化率。主动适应巴中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的大趋势,力求深化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融合,有效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的关系,达到文化遗产保护不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绊脚石,城镇化不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推进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共赢共荣。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巴中市采取多样措施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打造了“南龛摩崖造像”、“光雾山红叶节”、“正月十六登高”、“红军故里”等巴中文化名片;通过“巴城四龛”的保护与推介,力争打造“四佛之城”;深入推进巴文化研究与利用,大力弘扬红军精神;深度推进文化产品研发,强化文化企业运营;全市强力推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廉政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文博单位社教功能,加快文化自醒,增强文化自觉,提高巴中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与当下生活、发展中的问题密切联系,为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启发和思路。巴中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巴中元素世界表达,提升巴中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巴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加力。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