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点击右上角

然后"在浏览器中打开"

巴中大力保护濒危“非遗”资源 “文化+”助力创新发展

作者:张露 来源:巴中新闻网

  9月11日至20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举行,巴中34个非遗项目、52名非遗传承人在巴中馆进行了一系列的主题展示、展演。此次展览活动以“与时光同行——四川省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为主题,从“深情的回望”、“丰收的喜悦”、“未来的展望”三个部分阐释了巴中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方针,巴中市共申报成功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个项目纳入市级名录,852个项目纳入县级名录。

  现状:资源丰富涵盖16类部分项目处高度濒危状态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巴中积累了众多非物质文化资源,共有16个大类,169个子项,分别为民间语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体育与竞技。

  民间舞蹈《翻山铰子》入选《中国舞蹈集成》;入选《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的130多首四川民歌中,巴中民歌占到80余首,其中的“茅山歌”与贵州的浪哨歌、云南的玉龙山情歌、广西情歌并列;民间曲艺“说春”是现存唯一的节令说唱曲种……

  截至目前,巴中市共申报成功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个项目纳入市级名录,852个项目纳入县级名录。

  但与此同时,除了普遍的方言俚语、部分民间知识外,巴中大部分非物质文化资源、项目处于濒危状态,其中有近三分之一属于高度濒危。

  保护:实地采录建档立著传习所普及技艺

  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始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翻山铰子》、《巴山背二歌》的保护传承工作被纳入其中。巴中市组织了大批普查员深入到村庄中,对非物质文化民间继承人和相关人员的讲述和表演进行实地采录,形成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编制出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工艺百家》、《民族民间文艺图典》、《民族民间艺人名录》等系列丛书,并出版发行了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光盘。

  在硬件设施方面,巴中市在白庙乡、乐坝镇建起“巴山背二歌”传习所,传承人定期在此传授“巴山背二歌”技艺;在诺水河风景区、梓潼乡建起民俗博览馆,展陈巴中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巴中市文化馆及平昌县文化馆也单独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

  据了解,为保障文化遗产的传承,巴中市建立起一套传承人制度,对掌握某项重要技艺、有较大影响的民间艺人,命名为市级传承人;对为非遗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艺人,授予“民间艺术家”等称号;对研究、传承非遗项目的组织,命名为市级“非遗”文化传承单位,鼓励其收徒授艺、培养人才。

  发展: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开发文化旅游系列产品

  近年来,巴中市将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大型舞台剧《梦回巴国》拟投资2000万元,以“巴”文化为核心,分成序、上里巴山、中里巴水、下里巴人、尾声五个部分;大型实景剧《早晚恩阳河》拟投资5000万,以恩阳古镇和恩阳河为背景,将竹梆舞、巴水放排、爨坛戏等融入其中;舞台剧《米仓神韵》拟投资1500万,以米仓古道为主线,在南江光雾山风景区大坝景区上演,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音舞诗画《风雅璧州》拟投资1000万,分为“远古的呼唤”、“绿色的情怀”、“时代的交响”三部分,展现通江县的文化特色;舞台剧《江口水乡》拟投资2000万,立足于平昌县乡村文化旅游,展现翻山铰子、巴人祭天仪式、船工号子等传统文化元素。

  据了解,按照“文化+”的发展战略,巴中市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巴中本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出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如真丝织锦、围巾披肩及文化衫、信封邮票、手包钱包、纪念相册(品)、图书图画图案等文化创意产品及衍生品,深受市场青睐。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