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春雨
没想到这小之又小的春雨竟然持续下来,嫌白天没下够,晚上再补充上吗?滴答滴答的屋檐水声不紧不慢地响着,响着,似绝无罢手之意。那就来个酣畅淋漓吧,尽兴而止吧。我想,这夜的春雨是不是像一位多情善感的女子呢?知道种子渴了,树木要发芽了,花儿要绽蕾了,她心疼了,于是就流泪了。她的泪是柔性的,有热度的。如果,你正在田间劳作,或走在路上,那迎面飘洒而来的,薄如蝉翼的雨丝飞在你的脸上,暖暖的感觉,如同一双滑软的玉手在轻轻地抚摸。不仅在抚摸人,还抚摸着树木、麦苗、油菜、杏花、菜花、梅子花……
父亲看书
父亲尤其喜欢研读医学方面的书籍,这或许是因为母亲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兼肺气肿而常年吃药的缘故。父亲经常是一边看书一边把一些自认为极有价值的方子详细地抄下来,二十多年下来笔记都抄了厚厚的几大本。父亲一向视这些笔记本如珍宝,生怕被弄脏或丢失掉,有一次,因为孙子调皮弄脏了笔记本,父亲大发雷霆仍不解气,硬与母亲吵了一架。父亲曾经利用笔记本给一些疑难杂症患者提供过药方,受益者们都夸奖他,为这,他往往会高兴好几天。
夏夜乘凉
一到吃晚饭的时候,大人都端着碗,拿着筷子,边走边吃来到院子里,叉开双腿,坐在院里的台阶上。妇女们就坐在自家的门槛上,听着男人们的闲聊,不时插上一两句。小孩则一排坐在甬道的边缘上,大一点的端着吃,小一点的把碗放在台阶上蹲着吃。吃的是用白面刀切的面疙瘩,或用手做的宽面条,喝着汤,嚼着面,啧啧之声,十足爽快。
敲梆
有一天奶奶病了,便叫我给她敲梆,并指点我说,太阳的影子照到什么地方就可以敲了。我时而望望天上的太阳,时而看看地下的影子,生怕误了时辰。当我拿起梆棍,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使劲地敲起来,总是无规律无韵味,找不到节奏感。敲着敲着,梆棍掉了,我捡起来继续敲,心想只要大家听到梆声就行了。父亲回来笑着问,今天是你敲的梆吧,与奶奶敲梆差得甚远哦。我脸红了,斜歪着脑袋一言不发,感觉做好什么事情都不容易。
月季花
几十年前我读中学的时候,老师曾让我当班上的“三化委员”,主要职责是课余组织同学们管理花园。当时我一有暇时便在花园里忙乎,除草、松土、浇水、施肥,还在生物老师的指导下修枝剪叶,于是,花园里的月季总开得特别艳丽。每天早上的晨读时间,我也干脆在花园里的月季丛旁朗读课文,那艳丽的花容,诱人的芳香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记得那时无论课文有多长,只要在月季丛旁认真读几遍,便很快就能背诵。
人生的金字塔
孩子谈着,笑着,突然问:“妈妈,校长对我们讲过这么一段话:‘比萨塔斜了,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景观,但如果人生的金字塔斜了,即便是其中的一角斜了,从旁观者看,它所引起的担忧和同情一定远远大于美感;从当事人看,他所体验的倾斜的痛苦也必定大于审美的快感。’”
情感泥潭
  我们来到城市,却忘不了乡愁  我们相隔很远,却彼此想念  我们偶尔相聚,谈论生活的斤斤两两  总是不经意间,触动身体里最柔软的地方  然后,泪流满面  很多
季节
  一些旧时光,像我们看见的玉兰花  已经凋谢,并没有结果  一些远游,像我们没来得及的想象  转瞬即逝  风和雨,那么匆忙  不曾留下足迹  而阳光,在各自心
高傲的花
常听人说讨厌一朵花会把它摘下来,喜欢一朵花也会把它摘下来。不管是讨厌还是喜欢都是一种强有力的占有,我视它为知己,它却对我置若罔闻,于是我贪婪地伸出手,摘去它妖艳的朵儿,可那刺毫无征兆地扎进我的肉里,血滴在了花瓣上。我愤恨离开,它依然高傲盛开。
子欲孝,而亲不在
这些年来,幺爸不发病的时候,常常独自坐在门外,沉默寡言,狠命地抽着烟,该吃饭的时候就找自己的碗,从不与我们说只言片语。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沧桑的痕迹,却挂不住一丝笑容。反倒是发病时,他整个人就精神多了,脸带笑容,边说边唱。有时候又很凶,到处惹事,砸过人家的门,打过想坐他椅子的路人。
红薯走俏
阳光穿透时空,红薯已定格于中国人的记忆中,并逐渐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消失,农民争吃红薯的故事成为历史,这对于人类起码是拥有众多农民的中国而言,无论如何都是一桩了不起的事。因为,要让所有生下来的人活下去,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伯坚不朽
随巴中市教育局机关党支部赴平昌参观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其辉煌历程,梅竹品格,令人钦敬!
观光农业
巴中市委老干局、市老科协组织科技咨询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队有关同志赴平昌、巴州等地参观考察巴山新居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大慰我心。
照顾土地
土地憎恨谎言,谁哄骗了它,它是要报复的,母亲常说:“你哄它一时,它哄你一季”。土地会因为谎言小气到只长满地荒草,也不给长一颗青苗。
内功深厚笔底沉雄
青年写诗,中年小说散文,老年治乡邦文献,这似乎已成为了文人的普遍规律。独星翔兄不然,他不写新诗,绝没触碰过小说,年轻时就把精力投放在了方志研究方面,而且潜心的做,做得很有成就,成为了全国方志学会会员(四川全省也仅止)。虽没有看过他以前这方面的专著,仅从这部“杂俎”中的部分研究文章如《巴族巴国巴中》《通江舆地杂谈》《通江县名由来新说》《得汉城与“四川八柱”》等文章便足以看出其治学严谨,功底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