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陕西粮食播种面积4526.21万亩,总产量达1297.89万吨。据调查,202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297.89万吨,较上年增加27.46万吨,增长2.16%。其中,夏粮产量475.9万吨,较上年增加5.3万吨,增长1.13%;秋粮产量821.99万吨,较上年增加22.16万吨,增长2.77%。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对粮食安全方面绝不能掉以轻心,只有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
一年春耕至,田家人倍忙。亿万农民辛勤劳动,扎实推进春季农业生产。
2023年,陕西省将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契机,继续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采取“选址+设计+研发+建设”四位一体建设模式,以每亩地2500元以上的“强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230万亩。这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新增粮食产能3.5亿公斤,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眼下,陕西省春耕备耕已经陆续展开,全力做好粮食工作。
科技沉下去 效益提上来
在汉阴县城关镇中堰村产业园新建的40余亩智能化连栋大棚里,科技果蔬种植使中堰村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步伐又迈进了一大步。记者在这里看见,技术人员通过精准操作,温室大棚保温被缓缓打开。阳光照射到大棚里,刚栽种仅一个周的“七彩圣女果”小苗已在这温度、湿度最佳生长的环境下“安家”了,长势喜人。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曾带给当地农民广种薄收的无奈。近年来,当地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引导,探索出一条现代化大棚的兴农之路,不仅改变了农民“冬闲人空闲”的生产方式,还成为延安百姓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力发展农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科技对农业起到助推作用,因此,只有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才能,放大农业的特色优势,提高对农产品的保障能力。
惠农政策落地 助农增收致富
商洛市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农资公司、为农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社等743个农资供应主体作用,结合商洛本地种植结构和农民需求特点,利用与省内外化肥生产厂家、大型农资企业长期合作的渠道优势,搞好自储、代储和联储,备足备好农资商品,确保各类农资产品供应充足、质优价稳。密切关注农资价格波动,及时做好货源调配,防止供应断档,货源脱销。
为做好春耕各项工作,精准掌握农户春耕各项信贷资金需求,农行钢川分行精心部署,走进乡村,以“惠农e贷”为主打产品,为当地农民春耕生产“贷”去支持,助力拓宽农民春耕融资之路。
惠农政策的普及和推广极大地促进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多了一份保障,也让广大农民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因此,不断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农技人员指导、社会化服务,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才能够更好的保障粮食生产。
主动担当 保障到户
据了解,黎坝镇为全面保障春耕生产,目前共开展田间指导20次,检修农机设备20多台,已全面完成5200亩马铃薯播种任务,多措并举让黎坝镇农业根基更稳,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牢。
“现在浇地真是太方便了,每年到春耕时期,电工师傅都会提前走进地里,为我们检查线路和变压器,真是太感谢你们了!”2月6日,浇地的群众看到正在巡视配电室的国网咸阳供电公司员工说道。
当前正值春耕春灌的关键时期,为满足广大农户春耕春灌的用电需求,各供电部门精心安排,合理调度,全面打响春耕春灌保电攻坚战,确保春耕生产的安全可靠用电。
在陕西,各地各级气象部门围绕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了解掌握春季农田抗旱灌溉工作气象服务需求,强化各级气象部门会商分析和监测预报,利用数据列表、柱状图等形式显示不同墒情小麦生长数据曲线,将春管气象服务产品送到农业生产一线,助力农田抗旱保苗。
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各相关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意见和应对措施,引导农民精细化管理,及时做好极端天气应对防范等,同时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帮扶支持政策,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随着人们对食物消费比重的日趋增长,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手段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同时需要不断完善、优化惠农政策,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创新农业发展新趋势,切实强化重农的工作机制,以辐射带动粮食大面积增收增产,助推农业安全有序高质量发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天气转暖,三秦大地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来早”的火热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