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黑洞表面》。


【资料图】

这部电影关注的朋友不算多,因为比较小众,没什么大明星也没什么大怪物,而且当年没啥反响,票房砸锅,口碑也不算好。

但该片出现时,恰好赶上了国内影碟市场风起云涌之际,电影也顺势进入国内盗版碟市场,还是掀起了一定的波澜。(当时的影碟译名叫《异煞》/《撕裂地平线》)

这是一部很邪祟的科幻电影,内容非常丰富的——科幻、恐怖、丧尸、宗教、神学、哥特等元素,用当年评论界的话来形容,“高概念的开篇和神棍级的发展”。

在那个我们都“没吃过没见过”的年代,该片的出现,还是给那时少年的心灵造成极大震撼,或许我们之前看过太空歌剧《星球大战》,或许看过战争类的《星河战队》、也看过恐怖类的《异形》,但从未见过这种——

太空里的鬼片,一个太空船,竟然“活”了?!

包括当年《科幻世界》等杂志都对该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所以这部另类小众科幻电影,还是收获了不少粉丝。正因为元素丰富,其粉丝也遍布科学、宗教和魔幻界领域,比如《战锤40K》的粉丝很多都是该片的簇拥(这个咱们后面展开说)。

但估计很少朋友了解,我们如今看到的,其实是一部“未完成”的电影,还有不少内容电影拍完了但没来得及剪,曾经试映的时候,还把一个观众吓晕了。且由于某些不可抗力,电影的胶片,已经被销毁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流行“完整版、导演剪辑版”的时代,该片是不可能出现其他版本了,甚是可惜。

当年这部电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该片诡异的风格和邪祟之处究竟源自哪里?我们下面就来夹叙夹议的研究一下。

“黑暗森林”里的鬼屋

说之前,提一嘴刘慈欣在《三体》“黑暗森林法则”:

★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们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

★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在这片森林中,别人就是地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

大刘这套理论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费米悖论,而《黑洞表面》的故事,是否参考了该理论,大刘是否看过这部电影,暂且不提,但二者也是有着一定的关联性的,即“他人即地狱”的观点。

但本片无疑更宽泛一些,因为电影中“新领域号”离开了我们的宇宙,去到了一个超出我们认知的领域,接触到的也不是某个文明,而是单纯的邪恶、混乱、无序的空间。

2047年,一艘探索太空却失踪7年的太空船“新领域号”出现在海王星附近,一个救援队前往救援,随行的还有“新领域号”的设计师。虽然生命扫描显示新领域号充满生命迹象,但搜寻之后救援队发现所有船员均死亡或消失。而船员们也开始被幻象所困——他们分别看到了自己心中无法释怀的伤痛和昔日罪恶。

原来“新领域号”的引力核心打开了虫洞,去了另一个可怕的空间。回来之后,这艘船就“有了生命”……

这部电影堪称“太空版的《闪灵》”,把一个闹鬼的故事搬上了太空,偌大的太空船“新领域号”就是阴森的鬼屋。

这个点子来自于本片的编剧菲利普·艾斯纳(Philip Eisner),而这个剧本也是他的编剧处女作。

90年代中后期,CGI技术发展迅猛,太空科幻电影火爆了一阵,如同期的《星河战队》《异形4》《迷失太空》等片都是潮流之作,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上天打怪”。

所以在一众科幻片里,这个“太空闹鬼"的故事还是别具一格,派拉蒙影业对这个剧本非常感兴趣,随即推荐给了新锐导演保罗·安德森。

当时的安德森同学刚刚出道,好莱坞首部作品——电影版《真人快打》(1995),仅用2000万的成本就换回了北美7000万,全球1.2亿的成绩,可谓意气奋发。摆在他面前的剧本,从《真人快打2》到漫威的《X战警》琳琅满目。但是这位年轻导演大手一挥——不想拍PG-13电影,老子要拍R级恐怖片!

那时候的保罗·安德森,没有堕落为“电玩导演”和“媳妇迷”,踌躇满志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他非常喜欢《黑洞表面》的概念,但对故事情节不太满意。因为原剧本是一部纯正的超自然鬼片,只是把鬼屋换成了飞船,把异形等外星生物变成了鬼魂而已,导演不想“换汤不换药”——

“邪恶对大众来说是模糊且未知的,不如让飞船本身具有意识,而不是某个外星生命”。

可见,《黑洞表面》的故事,太空鬼屋的概念来源于编剧,而“飞船有了生命”的主意,则来自于导演保罗·安德森。

科幻《闪灵》想法太多

导演在改写故事的时候,参考了1963年的罗伯特·怀斯《邪屋》(就是老版《猛鬼屋》),以及库布里克的《闪灵》。所以《黑洞表面》是融合了两部电影的特色,而且非常具有辨识度——

★片中船员看到各式各样的幻觉、飞船场景还会变换的镜头,就是来源于《闪灵》,而山姆·内尔饰演的威尔博士,活脱就是尼克尔森杰克的翻版。

当然二者“发疯”的动机是不同的。

杰克是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以及与家人关系的崩坏,超自然幻象只是诱因;而尼尔博士虽然因为超自然诱发负罪感,但对妻子亡故的愧疚显然动机不足,所以他作为飞船的设计者,就是单纯的被自己的作品“鬼上身”了。

★电影的视觉风格,明显参考了《邪屋》。后者借用闹鬼房子的摄影和构图,突出了精神不稳定的状态,更像心理惊悚片。

而《黑洞表面》的视觉风格尤为突出,而鬼魅音效、倾斜画面、翻转镜头、大量广角、对比强烈的光影等元素,营造出别致的空间扭曲感和视觉压迫感。

★而阴森的飞船设计,具有浓重的哥特风格,也是来源于《邪屋》。

比如引力推进器上铭刻的花纹、内部如教堂穹顶般的飞船走廊、外部如塔吊般的金属骨架结构。片中米勒船长在驰越“新领域号”外部船身,去营救掉出船外的贾斯汀的场面中,飞船的哥特风细节一览无余。

毕竟电影剧组光是建造场景,就花了900万美元。

通篇冷冰冰的工业质感,则是保罗·安德森的特色,他随后的作品,包括《兵人》《生化危机》《死亡飞车》等片,都带有浓厚的“脏科幻”属性。

★“新领域号具有意识”这个抽象概念,也在电影中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

观众可以把飞船当成活生生的怪物,救援队进入飞船好比“羊入虎口”——如绞肉机一般的通道好似消化道,三个磁环不停转动的引力推进器,就是跳动的心脏;其免疫系统便是唤起“入侵者”内在罪孽的幻觉,然后加以一一残杀。

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就好比血管。片中有一段致敬《闪灵》“血水喷涌”的场面——生命维持系统里无故充满了血液,最终破裂喷涌而出,这段前后不搭的情节,就是完全的致敬而已。

电影中救援队的生命探测器,一直在表达这艘死寂的飞船上有生命迹象。且经历了三次读数飙升。

※第一次是救援队刚上船之后,贾斯汀触发引力推进器,一通冲击波火星四射,好似沉睡的怪物被惊醒后的起床气。

※第二次是中段,期间船员听到了怒吼声,察觉金属门的变形,并集体看到幻象,贾斯汀苏醒自己“走出”飞船……代表了飞船对“入侵者”的进一步侵蚀。

※最后一次,当米勒船长说,要炸掉新领域号之后,飞船的生命探测器读数飙升,随后威尔博士就暴走了。这代表着飞船附身在了博士身上,用实际行动阻止米勒炸船。

如果把“新领域号”比作人类的,这三次行为也代表了一个人的苏醒、愤怒、动手的三种情绪。

★最后还要提一嘴宗教氛围。

电影神学和宗教氛围是肉眼可见,比如“新领域号”的外形就被设计成为十字架,连飞船的窗户都是十字架形状。

还有飞船发来的拉丁语求救信号,来自于《圣经》中的名言,在删减片段里,博士用“拉撒路”(复活)来形容飞船,以及飞船打开了虫洞,虫洞的另一头,去到的那个空间,就是地狱。

其实电影也想要表达,“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种观点——科学再怎样发展,宗教也有存在的理由,终极信仰与理性世界之间,从一开始就分不出胜负。

而本片更是非常极端,人类的科技打开了地狱之门,好似但丁游览地狱,也代表了“科学对宗教的臣服”。

综上所述,鬼屋题材,用飞船隐喻人体免疫系统,“闪灵”式的环境诱发,还有哥特氛围、宗教元素……各位发现问题没有?没错,作为一部科幻片,电影想要表达的元素,太多了。

这是新导演的通病,踌躇满志的理想,什么都想要,但最终发现,上述这些能有一个表达清晰就不错了。

比如电影的科幻理念,又是虫洞解释、又是编年史,开场20分钟非常具有硬核科幻的氛围,但随后这些内容基本用不上了,这也是该片当年饱受诟病的一个原因,然而更具“现实骨感”的,还在后面。

吓晕观众的未完成作品

由于想表达的过多,《黑洞表面》拍摄过程可谓相对繁琐,素材众多,但电影临近杀青的时候,剧组人员却发现,留给这部电影的时间不多了。

该片原定1997年10月公映,但期间出现了变故,因为派拉蒙和20世纪福斯合作的巨制《泰坦尼克号》,空降到当年9月末公映,为了不干涉自家新片,《黑洞表面》只能提档到8月。

提档,彻底打乱了电影的拍摄节奏,片子还有一部分没有拍摄完,只能提前杀青,剩余部分不拍了。但最难的还是后期。

美国导演协会规定,剪辑一部电影的标准工作时间是10周,而当时距离8月仅剩6周的时间,所以全剧组期只能加班加点做后期。最终交出一个130分钟的粗剪版,特效、混音等都没做完。

但就这个130分钟版本,惹事儿了。

在电影调研试映过程中,有观众被吓晕了,不是夸张,是真真正正的休克过去了,而且调查报告里用的是“some members of ”,说明还不止一位晕倒了,然后这件事就被捅到了派拉蒙高层。

高层看完这段内容之后也被震惊了,责令电影删减。

究竟是哪段内容,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可以猜到了,就是被称为“血腥狂欢(bloody orgy)”的“新领域号”船员集体陨毙的场面。

如今我们看到的该场景,仅仅出现在救援队查看监视器回放中,一闪而过。

但原版里该场面不止于此,时间很长,且比起单纯的血腥,更多是残酷的让人难以忍受——zhi解、强X、开糖、抠出自己的双眼,手从嘴里伸入肚中把内zang掏出来……

这段场面并不是保罗·安德森拍的,当时他正在忙后期剪辑和收尾工作,负责该场面拍摄的是第二导演瓦迪姆·让(Vadim Jean)。

这位重口味老师为了追求真实效果,找了很多“专业”演员,比如用真实截肢人士扮演其中的zhi解角色,用se情片演员来展示其中暴力强X内容。

正是这样的“真实”,换来的是派拉蒙对该片的强制删减。据制片人回忆,光是类似场面,就删除了10分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威尔博士妻子自杀,原版更残忍,所以才会让威尔有了心魔;

★彼得丝幻觉中看到儿子腐烂的身躯,公映版一晃而过;

★威尔中邪后,给DJ在手术台上的“剥皮”,原版展示了完整的过程;

★船员的“血腥狂欢”,被删得只剩几秒钟;

★结尾威尔博士给米勒船长展示地狱场景,电影中被压缩成为“快闪”。这段本来是导演的“得意之作”,为此还参考了希罗尼穆斯·博斯和彼得·勃鲁盖尔等艺术家的画作。

如今有条件的朋友,在该场面镜头快速闪过之时,可以暂停跳帧观摩——

地狱场景中,有着大量造型别致的刑具,受刑的都是救援队里的主角们,效果有点类似克里夫·巴克的“扭曲的灵魂”系列或《养鬼吃人》,即极致的肉体折磨,倒是有些特色和艺术感的。

除了10分钟的极端场面必须删除外,电影还面临了一个重要问题,130分钟版本里,还有一部分特效没有完成,背景还都是绿幕,但由于临近公映期,实在完不成了。没办法,只能硬删,继续重剪。

最终,130分钟的初版,零零散散的一通剪辑,成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95分钟公映版本,有35分钟被剪了。

且结合电影拍摄情况,严格意义上,该片算是那种“未完成的作品”,最终强行公映。

比较讽刺的是,原本该片是为了给《泰坦尼克号》让路才提档的,结果后者也因为制作没有完成而没赶上9月档期,最终去到了同年12月,并开启了连续15周登顶票房榜的表演。

假如早知道这个情况,《黑洞表面》按照原定10月档期公映,有充足的时间拍摄和制作,电影效果估计会更好一些。

但现实没有“如果”,而该片波折的命运并未结束。

惨淡收场无以为继

《黑洞表面》原本是派拉蒙比较重视的科幻恐怖片,从电影6000万美元的预算就可以看出。这个成本对于R级电影来说,在1997年属于中上等了,与《异形4》持平,仅次于同年《空中监狱》《空军一号》(这俩都是7000万多)这些动作片。

可惜电影8月15日公映,在同期竞争对手仅为史泰龙的《警察帝国》的情况下,依然毫无波澜,首周票房1300万,仅列当周第四位,让片方大失所望。

媒体和影评人评价不再多提,多家媒体都认为该片虽然“太空《闪灵》”的角度清奇,但虎头蛇尾,未兑现“应有的内核”。

考虑到电影未拍完就匆匆上映的事实,这样的评价还算客观。

但最惨的是观众口碑,《黑洞表面》是少见的观众口碑比影评人口碑还要低的商业片。

该片选择了“饥饿营销”的方式,因为片方认为电影正片中“飞船具有意识”是最大的噱头,一定不能剧透,所以电影从预告片到宣传手段,都藏住了这个梗,并暗指该片是一部“异形类”外星怪物类恐怖片。

结果这样的营销手段,却电影票房惨败的推手之一。

普通观众搞不懂你这部电影在讲什么内容,有点故弄玄虚,没啥兴趣;而冲着外星怪物的观众最后发现自己被忽悠了,也不会满意。所以该片公映之后,观众口碑仅为“D+”。

PS,后来该片在科幻迷的助攻下,这部标新立异的作品,口碑还是上去了一些,如今在烂番茄上,观众评价来到了61分(C-)。

最终该片的北美票房仅为2600万,全球累计票房为4200万,连成本线都不到。

对于这个成绩,导演保罗·安德森自然一肚子委屈,因为这是一部“未完成就公映的作品”,事后还被删了那么多内容,显然无法代表这部作品以及创作者的真实意图。(您要不来内地电影行业试试?)

所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导演剪辑版。

《黑洞表面》票房砸锅,不过电影在科幻和恐怖片粉丝里还是掀起了一定的波澜。所以该片在后来的DVD市场上,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有了影碟市场的鼓励,导演找到派拉蒙,与高层商讨,希望把之前没来得及剪辑和制作完成的素材重新搞一下,发行导演剪辑版的DVD,但却得到了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电影的素材和胶片,已经被完全销毁了。

究竟是由于商业失败,被片方泄愤式的销毁,还是疏于管理,被当做垃圾丢掉了,派拉蒙并没有透露原因。但无论如何,《黑洞表面》传说中的“完整版”,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还记得试映时吓晕观众的那个130分钟版本嘛?电影素材虽然被毁,但当时放映的这盘拷贝还在哦!该拷贝被压缩成VHS录像带格式,至今保存在电影的制片人手中。

可惜这盘录像带是无法面世的,不是那些残酷的镜头的原因。

前文也说了,130版本身就是粗剪,特效、混音都没做完,由于原始素材已经没了,这些未完的部分也不可能完成了,就是成了一个“孤版录像带”。

导演和制片人商议之后,决定让这个版本也别往外流了,就在自己手里当个“纪念品”吧。

后来的他们

由于种种原因,野心勃勃的《黑洞表面》火爆未遂,让导演保罗·安德森好不郁闷。

平心而论,这位依靠改编电子游戏而打入好莱坞导演,有个“大片梦”,但娘胎里自带的B级片习性,让他随后的作品,总是“大不起来”,无论拍什么题材,成本多少,都有浓浓的非主流感觉。

《黑洞表面》失败后,这位不甘心,再度挑战大制作科幻片,98年的《兵人》,耗资8000万,并搭建了华纳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景地,最终票房是辣眼睛的1400万,当时媒体评价该片为“第二个《未来水世界》”……

连砸两部大片之后,保罗·安德森心灰意冷,只能回归自己最擅长的“电玩”领域。2002年的《生化危机》在游戏迷和影迷之间毁誉参半,好在成绩还不错。

他本该沿着自己最擅长的路线一路走下去,“可惜”他在拍摄《生化危机》的时候,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米拉·乔沃维奇。

然后这位的心思就不在拍电影上了,以后的大部分作品,包括《生化危机》全系列,都以捧老婆为主,使得他也从电玩导演,一路晋升为好莱坞著名的“媳妇迷”。

对了,这位还有个外号叫“大片杀手”,因为保罗·安德森依然有着念念不忘的大片梦,在2010年前后,他还导演了两部投资近亿的大制作电影,分别是《庞贝末日》和《三个火枪手》,这俩片的票房分别是2300万和2000万……

这意味着他导演的电影成本只要超过8000万,其票房基本会稳定在2000左右,也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新世纪之后,保罗·安德森最成功的作品除了《生化危机》,就属于《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了,该片耗资7500万,全球拿下了1.7亿票房(其中北美8000万),成绩不算突出,但创造的IP价值和周边利润丰富。

其实个人认为,在2008年他导演了杰森斯坦森主演的《死亡飞车》,是最能体现他风格的作品——脏科幻风格、充斥废金属、电子乐的B级片,可惜这部耗资6500万的电影,北美最终票房仅为3600万(全球7200万)。

也就是说,保罗·安德森自从1995年出道以来,他导演的电影,只要不是改编自电子游戏的,就全部血亏,电玩导演“当之无愧”。

PS,但保罗·安德森所擅长的B级科幻风,也很“中”科幻迷的口味,比如2009年,他编剧并监制了一部电影叫做《深空失忆》,成为很多科幻迷的至爱。虽然他不是导演,但该片的邪祟指数也不亚于《黑洞表面》,尤其二者的视觉风格也很像(比如十字架窗户)。

而《黑洞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标新立异“太空恐惧”也被越来越多的提及。

★比如洛夫克拉夫特所构建的《克苏鲁神话》,不少粉丝认为,《黑洞表面》是最能体现爱手艺所贯彻的“宇宙恐惧”的作品之一,二者的共同点——看完之后san值狂掉。

★此外还有著名恐怖游戏《死亡空间》,其制作者曾明确表示,《黑洞表面》是该游戏的灵感来源之一。

★当然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黑洞表面》与《战锤40K》的互相成全了,其中“宇宙之外的混沌无序空间”成为二者交集的对象。

《战锤40K》,一款首发于1987年的太空歌剧类战棋游戏,当时就提出了一个所谓亚空间恶魔的概念。

“在宇宙诞生之初,亚空间还很平静,但随着物质宇宙中生命的繁盛以及灵能的使用,亚空间也渐渐变得危险而莫测。其中的最强者是四位邪神:战争之神恐虐、篡改之神奸奇、瘟疫之神纳垢、腐化之神色孽。这四位恶魔代表了绝对的混乱与邪恶。他们能轻易地影响进入亚空间中的生命的心智,令其陷入自相残杀的疯狂之中。”

《黑洞表面》的编剧艾斯纳曾经明确表示,剧本的灵感就是受到了《战锤40K》的启发。而随着电影的问世,不单单是亚空间的概念,片中的哥特风格,宗教氛围,也与《战锤40K》的格调一致。

所以,《战锤40K》的粉丝,也把《黑洞表面》认定是非官方前传——是“新领域号”发现并打开了亚空间。

彩蛋1:错误的译名

电影的片名很多,早期VCD时代,该片最为常见的是译名是港译《异煞》,大概率是想突出该片是《异形》和《天煞》(《独立日》)的结合体。

而我小时候接触的碟片,该片的名字叫做《撕裂地平线》,这是台译,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俺更喜欢这个片名。

如今《黑洞表面》是DVD时代的译名,但这个译名是错的,因为把译者把片中的虫洞当成了黑洞,且该片的英文片名“Event Horizon”也是天文学术语“事件视界”——黑洞周围的便是事件视界。

这个概念大致是,在非常巨大的引力影响下,黑洞附近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使得任何光线皆不可能从事件视界内部逃脱。

英文片名也是双关语,代表了“新领域号(horizon)事件”,引申为“所有人也无法从这艘船上逃脱”,所以《黑洞表面》这个译名算是美丽的误会吧。

又因为horizon是“地平线”的意思,所以《撕裂地平线》这个片名的含义,直接剧透了结尾——“新领域号”被炸成了两段。

彩蛋2:被删除的场面

说下电影正片较完整版究竟少了哪些内容吧。

这些内容来自于DVD里附带的删减片段、电影的剧本(该片剧本早已公示,英文好的朋友搜着去看一下)、导演在漫展上亲自阐述剧本之外的拍摄内容,这里进行归纳。

★威尔博士登上侠侣号

这是DVD附赠的删减片段,海军上将召见威尔博士,让他确认救援信号的波段是不是新领域号发出来的。

确认之后,威尔表达了自己要一块去的意愿,一方面由于自己是飞船的设计师,另一方面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大概飞船失踪也让他遭受不少非议

这段解释了威尔博士为什么会跟着救援队一同前往的原因。

★第一次幻觉

救援队登上新领域号探索的大段内容被删除。其中包括彼得丝在医疗室里看到了满屋子血液结晶,米勒船长看到面前一颗漂浮的牙齿。

然后正片接入,贾斯汀第一次接触核心,然后被吸入黑洞。核心发出了引力波,引起一连串爆炸,之后就是电影中没有的情节:

登上新领域号上的船员都出现了幻觉,彼得丝看到了自己死去的儿子,还去拥抱了对方,结果发现“儿子”是那具漂浮的尸体;米勒船长在无线电里听到了死去队员的呼唤“不要离开我”,并在爆炸中看到了一个浑身着火的人在指责他。

此时在侠侣号上的舒泰克发现了新领域号的生命读数激增,引力波之后,读数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段情节代表了新领域号的苏醒——被吵醒之后的起床气,发出了一声咆哮,然后开始“干活”。正片里把这段幻觉内容删除了。

★科学+神学

救援队在检查新领域号航行日志时,发现船上的所有时间都停在了2034年,也就是7年前,飞船失踪的那一刻。

这时候威尔博士给大伙解释原理,包括引力效应、时间流逝等,说了一大堆科学术语,但看到大家都一头雾水,不得不换了一种方式,类似于开场不久后他给船员们用杂志穿孔解释虫洞。

不过这次他用了宗教的术语,他把飞船比作了“拉撒路”,死而复生。当他复活之后,死去的那段时间不计入他的年龄中。

这段对话,也代表了科学到神学的过度。

★血海中的人脸

那段致敬《闪灵》血海的片段,原剧本里显示,当血液充满生命维持系统之后,玻璃窗里浮现出一张血肉模糊的脸,是器皿里的那个“人”从内部打碎了玻璃窗。大概是这段很难展示,所以干脆就没拍。

再就是一些的删减内容,主要是角色前史——包括米勒船长和舒泰克之间的暧昧关系;贾斯汀的身世,解释了他为何被核心“召唤”从而被吸入其中;威尔博士妻子自杀的动机……

PS。从剧本上来看,舒泰克的戏份应该是第一女主角,可惜正片里被删成路人甲。

当然,还有大段残酷场景被删除了,要知道公映版比完整版少了足足35分钟。

★备选结尾

该片的结尾是备选的第二结局,原剧本里,结局是幸存者被再次赶来的救援队救下之后,舒泰克听到了新领域号深处,包括米勒船长、威尔博士等人死去的船员一直在呼喊她的名字,把她吓得够呛。

公映版结局则强调了视觉冲击了,以及缓缓关上的舱门,个人感觉比原版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