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亡是意义的消散,那么在这无意义之上建构和寻找意义,便是生者对死者所能表现出的最大尊重。

撰文 | 王琳  编辑 | 周晓晓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资料图片)

前几天下班回家的路上,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街角的十字路口有不少人在烧纸,看动作应该是在祭拜先人。当时我挺纳闷的,这是什么特殊日子吗?

回家查了下资料才知道,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是寒衣节,又叫“授衣节”“秋祭”“冥祖节”,古时人们把这天视为进入寒冬的第一天,天气逐渐变冷,要提醒家人们添置过冬的衣裳,也要给先祖们送去越冬的寒衣。

在节日设计上,全世界不同文化之间总有着奇妙的默契,因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是共通的。

同样是在这个时间段,欧美国家有万圣节,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有亡灵节。甚至连过节日的内容都大抵相似,大家在温暖的烛火中团聚,一起悼念逝者、庆祝生命。

不过,出于对死亡的尊重与敬畏,寒衣节及清明节、中元节这些“鬼节”没有被异化成各种名目的“购物节”,得以保留祭奠先祖的原貌。而西方的万圣节和亡灵节就伴随着热闹派对和盛大游行,其用意是以欢笑与聚会对抗死亡的沉重与冰冷。

米兰·昆德拉在《庆祝无意义》中写到:“生活比死亡更强,因为生活是以死亡作为营养的。”如果死亡是意义的消散,那么在这无意义之上建构和寻找意义,便是生者对死者所能表现出的最大尊重。

下面的片单,或提供治愈、或制造欢笑、或编造恐惧,但目的都相同,让藏在朦胧与虚无中的死亡,可以清晰一点、轻松一点。

注:片单为轻度惊悚,

真正吓人的恐怖电影都没选录,可放心阅读。

01.《寻梦环游记》:

死亡不是终点

在所有关于“亡灵”的电影里,《寻梦环游记》是最好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墨西哥地区的亡灵节,但其中所传达出的爱与美好却在一年中的每一天都适用。

男孩米格尔本能地热爱着音乐,但他的家庭却因为过往的变故把音乐视为诅咒。因为一次意外,他从现世穿越到了亡灵国度,在邂逅歌神、落魄乐手等形形色色的鬼怪后,他终于明白抵得住浩瀚岁月、超越了生死两隔的唯有爱。

恐惧死亡可能是人类的常态,人们对死后的世界总带着阴森恐怖的想象,但《寻梦环游记》却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影片对死亡的态度值得敬佩,它用温馨治愈的方式告诉观众,死亡同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人们总是忽视它的存在,不敢相信。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我们都要面对它、经历它。这个既残酷又很有力量的现实,我很自豪我们从来没有隐藏过它。”

与《寻梦环游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温情感动的《请记住我》(Remember me):“虽然距离遥远/但也永远别忘记/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记住我吧/若你闭上眼睛/让音乐响起/让爱继续/我将永不离去。”

就在前不久,影片中奶奶COCO的原型人物去世了。正如电影所说,“死亡不是真正的终点,遗忘才是”。COCO与《寻梦环游记》同在,永远被观众铭记。

变装难度:

Tips:难点在于脸上的骷髅彩绘,背个吉他效果翻倍。

02.《僵尸先生》:

国人经典童年噩梦

以《僵尸先生》为首,香港电影创造了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灵幻题材电影。影片不仅在内容上运用了中国古代的志怪题材,类型上还结合了中国香港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功夫喜剧,成为灵幻功夫片的巅峰之作。

其实该片上映前,由于预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超支,制片公司嘉禾和制片人洪金宝都不看好它,认为这将是一部赔钱货。而第一次执导电影的刘观伟也以为这部导演处女作可能就是他最后的电影了,影片上映时,导演忐忑地走进午夜场想看看观众的反应,开场十几分钟后,电影院内一片欢笑声,他才终于放下心来。

最终,《僵尸先生》以惊人的势头取得了两千万港币的票房,成为当年香港和台湾的双料票房冠军,并获得金像奖11项提名,后面的一系列“僵尸XXX”无一能超越这部。

刘观伟当年学习过茅山术,电影的剧本正是将师父当年传授的内容进行整理提取。主演林正英为了电影去了道观,学了许多道教的知识,最后化身为银幕降魔icon,道骨仙风一身正气。降魔过程更是拍得毫不马虎,林正英的急急如律令和眼花缭乱的手势,是多少人童年的模仿要点。“人最怕三长两短,香最忌两短一长”“每日一经,心朗气清”等俏皮讲究的台词,则蕴含了真正的文化自信。

此后再提起“僵尸”二字,严谨的观众都会刨根问底,到底是美国步履歪斜的行尸走肉还是港产身披清朝官服的跳跳干尸。

变装难度:

Tips:其实造型难度不大,就是比较花钱,扮僵尸从辫子到官服得购置全套,扮道长也要备齐法袍和相关施法道具。对于这种次抛尝鲜道具,闲鱼是最好的归宿。

03.《理发师陶德》:

史上最血腥的歌舞片

如果一个人只为了复仇而活,那么他将看不到仇恨之外的任何美好与希望。当他杀死目标的时候,也会同时毁灭了自己。 

理发师陶德就是这样的悲剧人物。15年前,贪婪好色的法官觊觎他美丽的妻子和女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驱逐流放。等重新回到伦敦后,他从馅饼店老板洛薇特夫人口中得知,妻子不堪凌辱自杀了,女儿则下落不明。怀抱着强烈的仇恨,陶德决心要杀死法官。

这是约翰尼·德普和导演蒂姆·波顿的第六次合作,根据百老汇的同名经典剧目改编而成,。据说该故事的人物原型是18世纪英国伦敦一位犯下160多桩命案的杀人魔,但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只在小说和舞台剧中出现。电影保留了歌舞形式,增加了蒂姆·波顿所钟爱的哥特风格,杂揉出了“史上最血腥的歌舞片”。

陶德原本的目标是复仇,但随着恨意蔓延,他的杀戮欲望日渐膨胀,越来越多的无辜者死在他的剃刀之下。为了不留痕迹地处理掉尸体,洛薇特夫人提出合作,把死者制成了人肉馅饼——这一度在伦敦城成了热门美食。

如果说陶德毁于仇,那洛薇特夫人便是毁于爱。她对陶德单方面的、偏执疯狂的爱把她推入绝境,并最终惨死在所爱之人手中。尽管从始至终,她想要的都只是和陶德像寻常夫妻那样生活……

在《剪刀手爱德华》里,爱德华手里的刀是为了帮助人类、赢得尊重;而在《理发师陶德》中,刀片成了染血的魔器。一正一反,童话与暗黑,蒂姆·波顿的哥特世界里,正邪的边界就在一念之间。

变装难度:

Tips:鉴于当代人均发量不足的情况,陶德的爆炸头造型难度较大,建议申请场外协助(假发)。妆容极简,白脸+黑眼圈即可。

04.《德州电锯杀人狂》:

青春是场搏杀

1973年,托比·霍珀用10万美元拍摄了载入史册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并在全球赢下超过一亿美元的利润。

成功之前的托比·霍珀显然不相信自己能一夕成名。最初托比希望影片以PG级上映,杀青后接下来的整整一年电影一直在苦苦寻找发行方,结果上映时许多观众因画面带来的生理不适中途离场,导致澳大利亚把电影禁映到80年代。

在怪兽、木乃伊、吸血鬼横行的年代,托比·霍珀和他的人皮脸杀人狂给观众造成了极大冲击。电影以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模式,结合青春片和公路电影,通过纪实逼真的手法展现出一幅残酷反叛的美国风情画。无言的杀手,暴戾的父亲,还有比电锯杀人狂更可怕的爷爷,无疑都让影片更血肉丰满。

《德州电锯杀人狂》是一个开宗立派者,生生不息地影响着后来的恐怖电影。影片本身既是一个系列,又一再重映翻拍。《致命弯道》《惊声尖叫》《恐怖蜡像馆》等等作品,都是它的得意门生。今年秋季最火爆的番剧《电锯人》,又不知从中汲取了多少养分。

捱过时间的洗礼我发现,《德州电锯杀人狂》虽然制作有些粗糙,含蓄不够直给的画面也没强刺激性,但开篇的真实新闻报道和结尾处杀人狂舞着电锯在夕阳下的凌乱,于女主的尖叫声和电锯的轰鸣声中升华了主题,让后世的作品难以超越。相比钢锯生切人肉的《电锯惊魂》,《德州电锯杀人狂》才是当之无愧真电锯惊魂。

青春无疑是一场搏杀,而托比·霍珀绝对是懂青春的。

变装难度:

Tips:道具并不复杂,难点在于精准拿捏那股举电锯的气势,否则容易被误认成光头强!

05.《月光光心慌慌》:

最令人后怕的恐怖夜

恐怖影片不一定要血浆四溢,最棒的恐怖是深深烙印在心中的后怕,是紧张的氛围,是五脏六腑翻腾的感觉。这一切《月光光心慌慌》做到了,作为一部描写连环杀人狂的电影,它仅用了很少的血浆,而杀人狂迈克尔·迈尔斯更是直到电影临近结尾才露出庐山真面目。

约翰·卡朋特用他惊人的才华(导演、编剧兼配乐)为观众在万圣节贡献了一部兼具娱乐性和艺术性的恐怖电影。卡朋特也是个工作高效的狂人。30万美元,21天,在女主角杰米·李·柯蒂斯拍电视剧的间隙,一部影视留名的作品就此诞生。

贫穷会限制想象?对于卡朋特而言,贫穷会激发想象。因为穷,剧组不得不使用在服装店里找到的最便宜的面具——一个教会首领的面具。道具师将面具涂成白色,装上假发,并重新改变了眼睛部位的形状,于是有了史上最经典的恐怖片角色迈克尔·迈尔斯。也是因为穷,原本剧情打算讲述发生在几天之内的关于幼儿看护的凶杀故事,后来不得已将时间压缩在了一天内。

2018年,《月光光心慌慌》的40年后,威尼斯最佳导演大卫·戈登·格林用全新的《月光光心慌慌》续写了迈克尔·迈尔斯40年后的故事。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月光光心慌慌》,我们可能会产生许多小问号。为什么故事如此降智?为什么处女才能幸免于难?为什么恐怖片会如此好笑?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瑕疵这部电影仍然魅力十足?因为这里有,最完美的万圣节之夜

变装难度

Tips:最简单的万圣节cos,烂大街的面具,再去厨房拿把菜刀就行!

玩得开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