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泰君安研究所11年的沉淀,邱冠华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功底。2012年起,他已9次斩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银行业第一名,并成为银行业首位“白金分析师”。2019年底,邱冠华转战浙商证券,继往开来,深耕浙江。以特色化发展为旗,其带领的浙商证券研究所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进步显著。
(资料图片)
作者:唐辉俊
原标题:《浙商证券邱冠华:从“白金分析师”到打造白金研究所》
入行14年,邱冠华始终保持着热情与专注,独特的研究方法以及长年的坚持不懈,让他9次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银行业第一名。
在研究生涯中,邱冠华预判并见证了2012和2014年两轮银行股大行情,分别留下《大象起舞:从探戈到华尔兹》和《三拐共振》等代表性研报,前者让他一举打响了在业内的知名度,后者则进一步巩固了他“银行一哥”的研究地位。其“买银行中的LV”的理论,更是在资本市场广为流传。
邱冠华曾说,做研究类似于打靶,分析师们主要打三个靶子——市场认知、能力认可与感情认同,这三点考验的是分析师的逻辑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分析师的典型画像就是“一个会吟诗作赋的清华理工男”,“吟诗作对”和“清华理工男”皆为虚指。
2019年底,在国泰君安黄燕铭所长的鼓励下,邱冠华从研究转战管理。离开相伴11年之久的国泰君安,邱冠华感慨万千,“我自2008年入行以来,始终奋斗在卖方研究的一线,对国泰君安、对投资者、对银行、对自己未敢有丝毫懈怠。寒暑11载,感恩在国泰君安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如今,邱冠华依然雄心勃勃,在浙商证券研究所要树牢擦亮三张“金色名片”(深耕浙江、扎根产业、拥抱银行),重点布局“六大三新”九大领域(大资产、大金融、大消费、大制造、大健康、大周期、新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立志将浙商证券研究所打造成一家令人尊敬、市场前五的全国一流白金研究所。
01
分析师应该是
“一个能吟诗作赋的清华理工男”
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专业的邱冠华正式加入国泰君安证券,成为一名银行业研究员。此前,他几乎没有接触过证券研究行业,选择卖方分析师这条路,在邱冠华看来更像是一种惯性使然。
学生时期的邱冠华就展现出了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大多数时间他都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写论文几乎填满了他的学生生涯。由于勤奋好学,本科时期他便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这在同龄人中并不多见。这件事给予了邱冠华极大的自信,也为其后来踏入证券研究行业埋下了一颗种子。
到了研究生阶段,邱冠华更加醉心学术研究,发论文几乎成为他最感兴趣的事情。继本科之后,他又在国内会计学类的核心期刊《会计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当时由于课程压力较小,邱冠华旁听了许多商学院以外专业的课程,甚至旁听完了整个会计学博士阶段的课程。
临近硕士毕业,在职业的选择上,他有过短暂的纠结。
邱冠华出生于广东茂名的一个贫困家庭,作为家中长子,他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为减轻家庭负担,几乎从进入大学那一刻,他便开始了勤工俭学,最初是负责楼栋的安全协管,每月有208元的收入。
由于收入有限,初入大学的他不得不身兼数职,花大量的时间挣钱。后来,他发现国家奖学金的数额是7000元,一年下来比做安全协管员多出了近5000元,这是一笔“巨款”。自此,邱冠华便立志每年都要争取拿国家奖学金。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安全协管员的工作,但后来只是在晚间协助巡逻,并在巡逻的间隙抽空学习。
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条件,他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最终,邱冠华还是决定去外面闯一闯。由于一直以来“对学术研究比较自信”,没有太多犹豫,他选择了从事证券研究行业。
多年后已经成名的邱冠华谈到,做研究其实是需要一些个人天赋的,总体可概括为“一个会吟诗作赋的清华理工男”。这里的“清华理工男”是虚指,代表分析师这个职业需要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此外,“能吟诗作赋”意味着还需要具备一些善于沟通和表达的天分。
现在回头看,邱冠华无疑是选择了一条非常契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年少的艰辛并没有在邱冠华身上留下太多烙印,反而使他开朗健谈、进取乐观。学习之余,他十分热爱运动,尤其是跑步和打篮球,擅长爆发力类项目。年少时因为家庭贫穷,买不起自行车,五公里的路程,邱冠华几乎天天跑步上学,一跑就六年。高中时期,他曾代表班级获得过高中男子篮球联赛冠军。而在南京大学求学时期,他更是多次获得过南京大学校运动会五项全能项目冠军。可以说是在成绩优等生里体育出众,在体育优等生里成绩出众。
成为一名分析师后,其外向的性格特征更是在他极富个人特色的演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在公开场合的演讲,无一不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早期路演时,邱冠华一般会从宏观面、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对银行股的选股思路进行剖析。他认为,“宏观面提供大背景,基本面好比干柴,资本面如同烈火,政策面类比晴天;干柴和烈火在一起就能烧起来吗?未必,必须要天公作美,晴天配合”,三言两语,众人察察。
在表达上,邱冠华十分推崇“白居易风格”,追求老妪能解。他解释,“金融问题其实可类比社会生活,研究的本质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晦涩问题通俗化”。
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邱冠华认为与自身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可能因为小时候比较喜欢看电视剧,而剧里的台词基本都是打磨得比较精炼的”,他笑称,再加上自己的成长环境乡土气息比较浓厚,他又特别喜欢跟人沟通交流,交织之下形成了现在的语言风格。
“当然,作为分析师,具备自己的个性是可以的,任何时候你可以出位,但不能出格”,邱冠华强调,做研究更不能为了个性而个性,首要的还是把研究做好。如何做好?万变不离其宗,新人分析师想要快速获得市场认可,一定是基于深度研究以及严谨逻辑思考之上的,此外,需要守正出奇,“观点一定要鲜明,中庸的观点几乎很难有反响”。
“做卖方研究实际上跟打靶一样”,邱冠华说,“卖方打三个靶子——市场认知、能力认可、感情认同,市场认知指的是需要让大家认识你,考验的是营销策划能力;能力认可考验的则是研究水平;感情认同指的是综合素质,尤其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
此外,邱冠华认为,“诚信”与“专业”非常重要,“拍脑袋做的决定会给市场造成很大的噪音,而身处行业中的分析师,应当遵循资本市场客观规律,守好底线,传播正能量”。
02
用策略思维看银行
2012年起,邱冠华9次获得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一名,并在2019年获得“白金分析师”荣誉。
对于当初选择银行业作为研究方向,邱冠华坦言,当时自己对于行业并没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仅仅是一次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前辈兼校友,他告诉邱冠华,如果想要“出人头地”,选择加入伍永刚团队准没错。当时的伍永刚正是国泰君安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麾下人才辈出,先后带出过多个“新财富第一名”,是一位资历非常丰富的前辈。
秉持着“严师出高徒”的想法,邱冠华加入了伍永刚研究团队,投身银行业研究。他一贯的信念是,“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受惠于入世红利,2000年后,中国经济以“制造业+国际贸易”的实体经济为主,银行业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供需链优势端,大量的资金需求使得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起来。到邱冠华入行前,中国银行体系早已完成市场化改革,逐渐走向国际化,中、建、工、农四大国有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金融机构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国际上一些知名银行在这场风波中折戟,国内银行业尽管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但总体来看却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成为全球范围中遭受冲击较少的国家。
同年11月初,“四万亿”投资计划推出,大量基建和地产项目跑步上马,银行也加紧支持,2009年信贷投放就达到了9.6万亿元的天量,此前持续探底的银行股也开始震荡上行。此后,沪指出现小牛市行情,银行股也在2009年9-11月出现反弹行情。
刚入门的邱冠华,见证了属于银行业的“后黄金时代”。初入职场的他干劲十足,始终保持着学生时代的勤奋与热情。邱冠华表示,那时候市场上新兴的沟通工具,自己几乎都会抢先试用。2010年左右,市场上用短信平台服务客户的还不多,而他一个人的短信费用就占到了国泰君安研究所的一半;再后来切换至微信,他又以最快的速度开始建群。
“我很早就有10多个500人的群了。”邱冠华说:“因为客户都是有好奇心的,你要与时俱进,新型的沟通工具是可以锦上添花的。”
在证券研究行业,勤奋与踏实是基础,新人期的邱冠华始终保持着与市场、客户的紧密联系,几乎每两三天,他就会带着自己的研究观点,去客户那里“刷一次脸”。邱冠华用了三个词来概括自己分析师时期的工作状态——空中飞人,路演忙人,报告达人。在研究生涯中,邱冠华几乎每天都保持着12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但他也毫不掩饰地说,他不喜欢熬夜,从业14年,累计熬夜不超过14晚,他更喜欢早睡早起,这种习惯和状态持续至今。掌舵浙商证券研究所之后,他也极力倡议内部员工若非情非得已都不要加班熬夜,要实干和巧干,杜绝蛮干。
功不唐捐,机会终于到来。2012年,受欧债危机叠加国内外需求不足的影响,中国经济调整压力增大,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在此背景下,银行股迎来了一波大涨行情。而此前,邱冠华曾写下《大象要起舞:从探戈到华尔兹》,精准预测了此次银行股的大行情。该年度,邱冠华成功拿下了自己的首个新财富第一。
2014年,历史重演。下半年银行板块行情启动,银行股市净率(PB)从2014年9月的0.87倍上涨至2014年12月的1.31倍,大部分A股上市银行均跑赢了银行指数,其中,中信、光大、南京、民生等银行涨幅靠前,分别达到了90%、83%、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