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以来,面对持续走高的用电负荷,相关部门及行业企业多措并举应对迎峰度夏“大考”。
7月10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今年1月份至6月份,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0.53亿吨,同比增长1.6%;其中电煤7.77亿吨,同比增长13.1%。截至6月30日,全国363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8076万吨,可耗天数达30.6天,保持较高水平。
与此同时,记者从多家能源央企了解到,保供工作已作为企业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家央企不约而同地表示,未来将坚决打好、打赢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保供攻坚战。
【资料图】
多措并举打好“主动仗”
夏季持续极端高温的出现,不仅拉升了国内用电需求的增长,更对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带来较大挑战。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预测,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在6%左右,部分区域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偏紧。
“从供给侧来看,持续高温造成部分发电出力下降。”中国电力联合会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表示,夏季若出现持续极端高温,将拉动用电负荷快速增加而发电出力有所下降,导致部分地区的电力供需偏紧形势进一步加剧,增大了电力保供难度。
为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供应,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运行,记者了解到,电网企业以及多家煤电、煤炭类央企在应对今年的迎峰度夏保供“烤”验时,做好了充足准备。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2家电网企业充分发挥大电网平台优势,加大跨区余缺互济力度,加强运行调度,累计组织跨区跨省电力支援900余次、电量超120亿千瓦时,最大限度控制了用电负荷管理规模,确保了不发生拉闸限电事故。
今年上半年,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等发电企业累计发电2.5万亿千瓦时,占全国比重62.9%,高于装机规模占比7.9个百分点。
而作为煤电的主要燃料,煤炭的供应情况更是至关重要。国家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6月1日至7月6日期间,国家能源集团商品煤资源量完成7401.1万吨,同比增幅8.8%,自产煤自2021年10月份以来连续21个月保持5000万吨峰值水平。
“仅6月份,中煤集团煤炭生产1998万吨、优先保障民生电力企业用煤供应,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均按100%安排兑现,所属电力企业努力多发满发,实现电力供应大幅增长,当月累计发电量实现65亿度,创历史同期新高。”中煤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中煤集团累计完成商品煤产量1.2亿吨,同比增长5.6%。
6月30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能源电力保供工作推进会表示,发电企业要应发尽发、多发满发,煤炭企业要全力保障电煤供应,电网企业要坚决守住民生用电和安全生产底线。
新能源发电保供能力提升
除了传统的火力发电外,近年来,以风电、光伏、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在缓解迎峰度夏期间的用电压力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25日,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国投集团雅砻江水电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场址最高海拔4600米,装机100万千瓦,占地2.5万亩。柯拉一期光伏电站是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项目,年平均发电量20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万吨。
6月28日,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北部海域三峡集团海上风电场顺利完成吊装。16兆瓦风电机组在满发风速下,每转动一圈可发电34.2千瓦时,相当于一个三口之家一周的平均用电量。每年可输出超过66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能满足3.6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
此外,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今年上半年,中国广核集团各在运核电机组总发电量为1132.92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14.21%;总上网电量为1059.18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14.09%。全国500多个在运新能源场站上半年总发电量为375.98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28.84%;上网电量366.55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28.74%。
“在我国电力系统保供中,虽然仍以煤电为主,但从截至去年底的最新数据来看,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首次实现超过煤电装机,这是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又一里程碑。”安永碳中和主管合伙人、大中华区能源与基础设施咨询主管合伙人朱亚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但由于新能源发电存在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这也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带来挑战。因此,如何在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释放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和价值将成为关键。
对此,朱亚明建议,用好新能源发电这一能源保供“生力军”,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储能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运用,另一方面,则要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利用虚拟电厂等数字化科技匹配新型电力系统资源,保障能源供应。此外,还要强化煤电灵活性改造,令火电机组承担更多调峰、调频等灵活调节责任。
编辑:吴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