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
位置境域
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东部、汉江中上游地区,与河南西部、陕西南部、重庆东部3省市边境交界。东与湖北省襄阳市的保康、谷城、老河口3县(市)接壤,东北与河南省南阳市的淅川县相连,北与陕西省商洛市的商南、山阳、镇安3县相接,西与陕西省安康市的白河、旬阳、平利、镇坪4县毗邻,南与湖北省神农架和重庆市的巫溪县交界。大巴山东段逶迤于南,秦岭余脉屏障其北,汉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境。地跨北纬31°30′~33°16′,东经109°29′~111°16′,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长约195.5千米。
地形地貌
十堰市山脉分属3个系:秦岭山脉东段延伸到十堰北部,武当山位于十堰中部,大巴山的东段横列于十堰西南部。这些山脉多由变质岩和石灰岩构成。特点是:山大谷狭,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最高点竹溪葱坪海拔2740.2米,最低点丹江口市潘家岩海拔87米。十堰市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境可分为丘陵、低山、中山、高山4种主要地貌类型和河谷平地、山间盆地2种副地貌类型。
气候
十堰市地处中纬度地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域内多年平均气温15.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9℃(1996年7月19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1.9℃(1976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69.6毫米,降雨量多集中在6、7、8、9四个月,降水量达45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59.2%。降雨量表现为东南部略多于西北部;区域内年总平均降水日数为115~120天,夏季最多(34.5天),秋季略高于春季(分别为32.2天和30.7天),冬季最少(仅15.8天)。
水文
十堰市河流众多,共计有2489条。堵河为十堰市最大河流,全长338.6千米,承雨面积12431平方千米,在湖北省中、小河流中仅次于清江,位居第二。汉江是十堰市过境河流,流经郧西、郧县和丹江口市,过境长度216千米。
十堰市有哪些地域文化?
十堰地区具有丰厚的远古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70—80万年前的郧县梅铺猿人遗址、约50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猿人遗址和约100万年前的郧县猿人遗址。特别是在“郧县人”遗址中,发现了两具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这证明了汉水中上游的十堰地区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神农架红坪犀牛洞遗址。它的发掘为高海拔山地旧石器时代考古提供了良好前景,为深入研究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十堰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厚,主要分布于汉江两岸及其支流的河谷,其中最重要的是房县七里河遗存。
十堰地区的文化底蕴是楚文化。十堰地区的文化是多样的,蕴含着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以及长江文化、汉水文化、巴山文化,但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是楚文化。《楚辞·九歌》即源于楚地民间祭神歌舞。楚辞的宗师是屈原,据传十堰是屈原创造楚辞“骚体”的源泉之一。楚人尊凤,凤凰象征高贵圣洁、吉祥如意,是楚人崇拜和敬仰的图腾。楚长城是我国最早的内长城。其中心地段在十堰境内竹溪县和竹山县,全长180公里。这是古老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对我们研究长城起源、楚文化、古代战争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十堰地区最负盛名的是武当文化。武当文化从其内涵上讲,应定义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道教精神为核心,以武当山地域为中心,在周边文化的影响下,经长期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武当文化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重人贵生,诚心向善等思想;这些构成了武当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