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环球网报导: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这意味着,在断交七年后,伊朗和沙特在中国的斡旋下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并重新开放大使馆。消息一出,引发世界多国媒体极大关注。众多外媒均提到该事件对沙伊两国、甚至中东与世界稳定的益处,也提到中国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公认这同时是中国的“外交胜利”。此外,由于中美紧张关系,以及美国此前在中东地区的深耕,也有部分美国媒体略带酸意、失望提到,称“这不会让华盛顿特别高兴”。
“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路透社在10日报导中评价沙特伊朗同意复交一事,该媒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当事双方都将从局势缓和中受益,因为伊朗试图削弱美国在该地区孤立它的努力,而沙特也正试图将其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报导称,美国莱斯大学贝克研究所的政治学家克里斯蒂安·科茨·乌尔里克森提到中国作用,称“在美国对伊朗立场愈发强硬之际,中国处理这一问题(相当于)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同日,法新社在报导中特意强调此次重大外交成果中的“中国制造”作用。该媒体援引数名评论家的话称,除该事件的地区影响外,其产生方式更具重要意义,因为它是由中国从中斡旋而成。“中国现在是这个协议的教父,这个(协议)举足轻重,”一名评论家称。而在俄罗斯方面,“今日俄罗斯”(RT)网站也关注到这一事件,评论称这是“中国的一次重大外交胜利”,此外RT联系到当前俄乌局势,称达成这一重大外交成果的同时,中国也将自己定位为调解俄乌冲突的“可能中间人”。
与此同时,多家美媒也紧跟关注,似乎为中国此次在中东地区发挥作用而略带酸意,为美国在中东影响力减弱感到失望。《华尔街日报》10日发表文章称,沙特和伊朗同意复交的协议意味着“中国在美国长期主导的地缘政治地区取得的外交胜利”,标志着中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可能让美国在该地区的工作,如处理伊核问题上变得复杂。报导还继续渲染“对抗”,宣称“这一‘架桥’努力是北京方面第一次如此直接参与到中东政治对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