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网评:博物馆的创新与“守旧”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思渝
博物馆常被看作是一类“守旧”的机构。这或许源于它所收藏的物品多为“旧物”。但实际上,博物馆身在社会当中,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处在纷繁世界中的博物馆》一书中就提到,博物馆在当代社会的种种浪潮中已不可能保持孤立。在这当中,市场化是重要的浪潮之一。
近日,国内一些博物馆推出沉浸式体验活动,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博物馆的刻板印象。比如,据媒体报导,洛阳四家知名博物馆推出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夜宿项目,吸引了不少爱好者的目光,然而一晚的价格却逾千元,一时引发不少讨论。那么,这是一种创新,还是博物馆在市场化浪潮面前的一种盲从或妥协?类似的争议在博物馆领域已不止一次了。
面对这样的争议,我们首先需要从学理上理解为何博物馆在走向市场之时会争议声不断。这与博物馆身上所肩负的两个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二是非营利机构。
所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带有极强的面向所有人服务的价值初衷,以低门槛的方式进入是公众对此类机构的基本认知。而关于非营利机构,则带有不以营利为目标的价值导向。国际博物馆协会屡次修订“博物馆”一词的定义,有诸多修饰词语被反复修改。但近年来的数次修订当中,“非营利机构”一词作为“博物馆”的定位被保留。可见,国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重视之深。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博物馆就一定与市场绝缘?这样的观点也依然是陈旧的。有研究者早在20多年前就已提出,一味地追求博物馆面向所有人服务,是不切实际且不具备效率的做法。博物馆理应有更具策略性的方式来完成自身的定位。而就“非营利”的问题而言,学术界也早已公认,这是一种目的性提法,不意味着博物馆不能参与一切的营利行为。在具体手段上,不少国家凭借博物馆盈利所得收入是否服务于公共性目的来判定其是否属于非营利机构,而非断绝一切市场收入。
如此,接下来的问题便在于,今天的博物馆在市场化浪潮之下,怎样的创新及行为才是最合乎尺度的?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恐怕还是要回到“守旧”的博物馆究竟“守”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