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据人民日报报导,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警告,温室气体已达创纪录的高水平,乾旱、洪水、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以及由此导致的灾害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灾害事件的规模和强度正在显着增加。据联合国2022年4月26日发布的《减少灾害风险全球评估报告2022》预测,在气候变化和人类行为等因素影响下,全球灾害数量将迅速攀升至2030年平均每天发生1.5次,即从2015年的400次增至2030年的560次。
灾害事件已成为贫困的重大诱因。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据统计,在2012年至2022年间,全球灾害造成的年均损失高达17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蒙受的经济损失已达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按照最乐观和最悲观的估计,到2030年,因气候变化而生活在贫困状态中的人口将分别为3760万人和1.007亿人。
灾害事件正在加剧气候健康风险。2022年10月30日发布的《2022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指出,气候健康风险增长迅速,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健康损害正在不断恶化。联合国已经将气候变化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单一因素。
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唯一正确选择。然而,全球气候治理当前正面临严峻挑战。
气候议题在国际议程中的优先地位有所下降。各国因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发展程度等方面差异而形成的气候利益差异,在地缘冲突、新冠疫情、经济低迷、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多重危机影响下变得更加复杂。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政治意愿降低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共同导致气候议题在国际议程中地位有所下降。
气候公平与正义难以充分彰显。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是确保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的根本前提。但发达国家能否恪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能否率先进行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何时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承诺、如何承担损失和损害基金义务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能否体现气候公平与正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