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我终身的、必须做的事业,一直做到我离开这个世界。2009年我就宣布,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要捐出自己的全部家产,我承诺过裸捐,一定会裸捐,不管我有多少财产,来自于社会、肯定会回报社会。如果我答应过后不做,我的子孙后代都会被人指责。我的父母没给我留下财产,我认为我也没有责任和义务给我的孩子留下财产,但是我有责任和义务将他们培养成人、成材。”

——陈光标

中华茶座·陈光标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陈光标,了解一个真实、多面、有血有肉的“中国首善”。

百善孝为先

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中国首善……如今的陈光标,头衔、荣誉和光环多到难以穷举,但说到为他做一期专访,他首先表示,最希望我们突出的主题是“孝”。在前期我们电话连线商讨采访主题时,陈光标就一再强调,“孝”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美德,是中华儿女最大的善行。众多善名加身,他认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首先是做一个“孝子”。“‘孝’让我和你们山东结缘,”陈光标说,“百善孝为先,你们山东是孝文化大省、道德大省,虽然我不是山东人,但很荣幸在2010年被山东卫视表彰为‘十大孝子’。”收到荣誉证书和10万元奖金,他很珍惜地将证书留下,却将奖金退回主办方并要求分给其他孝子,因为他们中没有企业家,比自己更需要这笔钱。

这个话题让陈光标的思绪飘回到了童年:“我出生在农民家庭,我从小就孝敬父母,9岁开始想办法赚钱补贴家用,赚到了钱首先到集上给父母买肉买鱼、买布料做衣服。我认为的孝,就是尽自己所能让父母开心、顺心。”

中华茶座·陈光标

陈光标父母在田间劳作

“孝”的另一方面就是“陪伴”,比起子女能赚多少钱,父母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常回家看看,膝下得享天伦之乐。因此陈光标无论多忙,每个月都会回老家看望父母,每天都会和父母视频连线一小时。“他们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起床,闲不住,就喜欢这边动动、那边动动,我就陪他们聊聊天、动动手,所以每年的麦收季我都回去帮着收麦子,结果让部分网友误会了,还以为陈光标经营不善、破产回家种地去了,哈哈……”说起这个大乌龙,陈光标爽朗地大笑,“我父母一辈子都是勤劳朴素的农民,我也永远都是农民的儿子,不会忘本。二老生活简朴,我对他们最大的孝就是多陪陪他们,我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懂这个道理,再忙也抽出时间回家看看,或者打个电话,谈恋爱每天聊几个小时都聊不够,怎么就不能抽出点时间跟父母聊聊天呢?”

一颗小红心,一生慈善情

陈光标对父母的孝和深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是他在慈善道路上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他的榜样和标杆。他很自豪地说,我是“中国首善”,我的家庭是“慈善之家”。

中华茶座·陈光标

陈光标为家乡修的“阳光路”

而母亲更是身体力行地向陈光标展示了如何行善:虽然家庭贫穷,她依然会接济帮助更贫困的人,在经常饿肚子的年代,还将珍贵的食物分给乞丐等挨饿的人;每到麦收季,自己家的麦子都收不完,还要帮别人家干农活。经常忍着饥饿劳动的幼年陈光标对母亲是不理解、有埋怨的:“看到要饭的,母亲就会请人家到家里,拿稀饭、山芋、萝卜干招待,临走还抓把米面让人带走。可别人家找我们帮忙干活都不给吃的,母亲也愿意白干,我就不理解。”但父母的勤劳和善良就像一粒种子种在了陈光标心中,生根发芽;星星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启明星。9岁时的一个小故事,让陈光标开始理解了父母,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慈善之路。

小学三年级时,母亲东拼西凑地到处借钱为儿子交上了书学费,见到人都不好意思地躲着走。9岁的小陈光标下决心自己赚钱,于是用两个小木桶打了土井里的水挑1公里路到镇上去卖,一个暑假卖了4块多钱,不但把自己的书学费交了,还把邻居家同学的也交了,开学第二天就被老师在全班公开表扬,还获得了奖励——一枚用纸剪的小红心。陈光标太开心了,等不到回家找浆糊,直接用唾沫将小红心粘在脸上,下课后到每个班去告诉同学自己的“壮举”和荣誉;放学后还舍不得拿下来,回到村里又挨家挨户地窜门宣传……讲到这里,陈光标脸上闪现出又得意又骄傲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带给他终身难忘的快乐的一天,仿佛又变成了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小少年。“从那天以后,学校里好多同学主动去擦黑板、打扫教室、端水清洗厕所……都去找老师要小红心。我赞助书学费的同学现在成了我们老家中学的校长。”陈光标感慨,“小红心的故事教会我,做好事要大声说出去,带动更多人。每一个人做好事,能传播给一百个人,然后就会有一千、一万个人。长大后我做好事出名了,很多人说我太高调,不理解我。为什么高调?小红心就是我的初心。”

汶川!汶川!

从“小红心少年”成长为成功企业家,陈光标的慈善之行一直“在路上”。淘到“第一桶金”之后的十几年间,他在慈善领域投入了很多财力、物力、心力,他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六楼整层都用来存放和陈列他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走廊和办公室满墙都是奖状、锦旗、感谢信、合照……满桌满地都是奖杯、奖牌、哈达……但真正让他成为全国人民熟知的慈善家的,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救灾赈灾行动。今年是汶川地震15周年,对于这个举国的灾难,陈光标亲临现场看到了太多的死亡、伤痛和离别,沉痛之情始终萦绕在心间。

中华茶座·陈光标

中华茶座·陈光标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陈光标握手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握着我的手说:‘你是个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温总理手上的力量与温度,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15年后的现在,陈光标仿佛依然身临其境,“救灾结束后我就到了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拿到证书我非常感动,这是党和国家对我的认可。”陈光标被三部委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他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中华茶座·陈光标

中华茶座·陈光标

整个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陈光标捐款785万元,参与救援的60台大型机械也全部捐赠给当地进行家园重建,另外捐赠170吨大米、1000台电视机、1500台电风扇、25000台收音机,还有8000套文具和书包,都是灾区最急需的物资,“北川就是你们山东的援建点,除了北川,还有绵竹、德阳等好几个地方我都捐了,参与救援的120位操作手我也每人发了5万元奖金。”

中华茶座·陈光标

除了捐款捐物,陈光标更亲临灾区一线参与救灾,奋战56天,因此,15年后再回首,抗震救灾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对他来说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地震后2小时,陈光标就决定亲往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现在回想有没有感到后怕?当时有没有想到救灾和余震都有很大危险,还有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等他回家?……面对这些问题,陈光标斩钉截铁地回答:“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北川中学、都江堰中学那么多孩子被压在楼板底下,还是初高中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一直喊着‘叔叔救命’,我不由自主地就想进去救他们。”

一个叫雍婷婷的女孩令陈光标每每想起都感到无比心痛和遗憾,那是他在废墟楼板下背出来的孩子,当时无法用大型机械作业,他只能用千斤顶顶住楼板,自己拱身进去拉着孩子的两个胳膊把她拖出来,再背下五六米高的废墟。“当时还有余震,整个楼板都在晃,如果再震大一点千斤顶撑不住一倒,我也就被埋进废墟里了。”陈光标回忆道。

“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雍婷婷。”

“几年级的?”

“初二。”

陈光标将孩子放在树下安全的地方,发现她一直紧紧攥着自己的手不肯松开,于是说:“孩子,你还有好多同学还在废墟里面,我去多救几个好不好,你先稍微休息一下。”孩子本来紧握的手一刹那就松开了,而陈光标却感到心情莫名地难过……再返回救人大概十分钟左右,他发现树下孩子身边围绕很多苍蝇,赶忙去查看——没有回应、没有脉搏和心跳,这个懂事的孩子就这样走了,但给陈光标心灵的冲击即使到15年之后依然强烈:“还有好多孩子,我背、抱出废墟时就吐我一身血,我当时穿的迷彩服满身都是血,什么都不想了,只想多救一个是一个。”

2010年玉树地震,陈光标又一次赶到灾区,当天就派人连夜从西宁采购了23台大型机械,整个救灾他累计捐款捐物5300万元,并在救灾现场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接见。总书记的表扬和鼓励,陈光标时刻铭记、感念于心。

十五年间,陈光标经常会去重建后的灾区看看,他见证了灾区人民从废墟重建家园后生活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比以前建设得更加美好了,老百姓都很幸福。”虽然沉痛的记忆挥之不去,但灾区的新发展、灾民的新生活让陈光标欣慰,幸存者和后代们的幸福新生就是对不幸遇难的同胞们最好的告慰,愿他们的灵魂安息,保佑这片历劫重生的土地,保佑这片土地上的同胞健康平安、永享这份珍贵的岁月静好。

中华茶座·陈光标

中华茶座·陈光标

“因为我的孩子长大了,要面子了。”说到这里,一直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的陈光标显得有些无奈、有些落寞。因慈善出名后,伴随着赞美和荣誉,各种质疑、流言、编造的谣言也紧随着纷至沓来。他表示,自己不惧质疑和流言,外界嘈杂的声音影响不了自己,但在社会大气候下,真正做慈善还是比较艰难的。“中国有句老话说‘闷声发大财’,做生意的人,其实越低调越好赚钱,我那么多年高调做善事,让我少赚了不少钱。”陈光标自嘲地笑了,“但我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我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做善事,更从没做过损害国家、社会和任何人的事,我不怕高调,更不怕人说。所以你看我55岁了,但精神头特别好,从不染发,脸上也没几条皱纹,就因为我内心坦荡,不焦虑、不内耗。”就如同他给老家村里修的那条“阳光路”,他敢于站在阳光下,不惧照射,内心坦荡,走的就是康庄大道。

然而家人,特别是孩子是陈光标的“软肋”,两个儿子逐渐长大,听得懂那些流言蜚语了,内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大概2017年左右,上初中的小儿子陈环保因为流言产生了自闭情绪,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月不肯上学,去到学校也害怕和同学交往,怕同学因为那些关于爸爸的流言瞧不起自己,因此做父亲的选择了低调、淡出公众视线,不让这些杂乱的舆论再打扰孩子的成长。

然而,对于做慈善,陈光标只是说得少了;做,却从没停止过。

慈善之旅,只是沉默,却从未沉寂。

三年疫情期间,加上支持冬奥会,陈光标捐款捐物合计3亿元。其中,为抗击疫情捐赠的款项和物资大大小小加起来有2亿元左右。他和儿子陈环保在疫情最初期捐赠的50万只口罩,是第一批达到如此巨额数量的口罩捐赠。当时国内口罩奇缺,有钱都买不到,幸好陈光标正在瑞士洛桑参加儿子的钢琴表演,于是组织瑞士华人把当地所有药房的口罩买下来用飞机运回祖国,又专车送往武汉,本人也奔赴武汉做志愿者。后续,陈光标陆续向武汉捐赠口罩逾100万只,向全国其他地区捐赠近200万只,以及1000台消毒喷雾机和50吨消毒液,约150万吨粮油,合计人民币5000万元。同时也向周边友好国家捐赠大量防疫物资,包括口罩、口罩机、药品、消毒机等。“光菲律宾就捐赠了款物共3000万,通过中菲友好协会。”

为支持张家口举办冬奥会和安徽芜湖防洪救灾,陈光标捐赠了2000万元现金和30部依维柯客车;其他各种救灾和慈善捐赠已经多到他自己也记不清了:“7·20河南暴雨我捐得不多,就1000万左右吧,另外派了人去参加救援。其他零散的几十万、几百万的捐款,太多了,我实在记不清了,你们想要了解我去找收据出来。”

中华茶座·陈光标

陈光标到目前几乎获得了慈善荣誉的“大满贯”,他深深地感谢国家、社会和人民对自己的认可。被问到在这么多荣誉中,哪一个对他的鼓舞最大,陈光标沉思片刻,选择了“全国道德模范”。“据我了解,获评全国道德模范的民营企业家只有我一个人。”他随即痛心地指出目前社会风气存在的问题:国家经济好了,人却越来越执着于钱,“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对国家是不利的,因此,我最看重的就是道德。”

陈光标以年度捐赠1.8亿元获得民政部评选出的“中国首善”称号,从2005年开始,连续7次被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

中华茶座·陈光标

中华茶座·陈光标

20211227110309974316.png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作者/陈雅雯 摄影/姚奕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