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熔断机制是什么意思?
股市熔断是股市控制风险的一种防范措施,在股指波幅触及预设的熔断机制规定点时,证券交易所会限制交易。之所以称之为熔断,是因为这种机制类似于保险丝在过载时熔断保护电路不受损,股市熔断机制也是股票市场的一个保险机制。熔断不同于涨跌停板,熔断后会限制市场交易,而涨跌停板只对价格进行限制,并没有限制交易。
熔断制度来源
熔断制度源自美国金融市场,自1987年美国股灾后的1988年开始施行,美国从施行熔断机制后的18年中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股灾。中国的熔断机制是借鉴国外金融市场经验,根据中国的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建立,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实施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4天内连续4次触发熔断,在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证监会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决定于2016年1月8日暂停股市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为什么不适合中国?
2015年12月4日,经有关部门统一,证监会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6年1月7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发布通知,为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经证监会同意,自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
其实,所谓熔断机制,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设立的一种保护机制,即在交易过程中,当价格波动幅度达到某一限定目标时,交易将暂停一段时间,类似于保险丝在过量电流通过时会熔断以保护电器不受到损伤。而熔断机制在中国行不通主要原因有三个:
【1】“磁吸引效应”叠加了限价,客观上影响了市场流动性。1996年12月开始实行10%限价制度,本质上类似个股熔断机制。指数熔断机制实施后,a股市场实际上形成了股指与个股的双层熔断机制。两种机制都会带来“磁吸引效应”,指数熔断机制的“磁吸引效应”更大。
【2】熔断机制的风险参数是严格的。中国指数熔断机制的两个门槛分别为5%和7%。5%的熔断阈值是期望市场在“冷静期”后恢复正常交易,7%的熔断阈值是在极端异常情况下终止交易,防止恐慌蔓延,真正的触发因素很少。
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熔断机制触发频率过高,影响正常交易,违背熔断机制初衷。第一,5%和7%的门槛设置较低,不仅不符合新兴嘉过渡市场股市波动大的特点,而且比其他成熟市场国家和地区更低、更严格;第二,第一和第二阈值之间的差距太小。虽然从历史统计来看,7%阈值的触发概率并不高,但因为两个阈值之间的差距只有2%,所以很容易出现在“冷静期”之后。磁性吸引效应变相增加股指触及7%门槛的概率;第三,15分钟的“冷静期”太短,无法实现充分的信息交流,接纳新和资金的投资决策时间非常有限,加剧了市场恐慌。
【3】我国投资者结构以中小散户为主,熔断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我国股市中小散户数量占90%以上,“羊群效应”明显。当指数接近熔断阈值时,更容易引起恐慌,形成一致的预期,加剧股市的暴涨或暴跌。此外,由于评估激励等原因,中国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表现出明显的散户行为。大盘大跌时,为了应对赎回压力,单向抛售效应也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