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宁建轩记者尹翼星)乡村振兴离不开群众的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在过去的一年里,南京市建委持续推动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全市3843户农房得到翻建修缮。从"老破危"搬到"安心房",老百姓有了更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老宅翻建,危房变身"安心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朱为本

1 月13日上午,在江宁湖熟街道和平村,72岁的危房改造户朱为本在屋前忙碌地张贴"福"字。这是朱为本在新房里过的第一个新年,聊起身后亮堂堂的新房,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马桶、热水器、灶台、油烟机,该有的都有了。"眼前的朱为本家,是一座有客厅、卧室、卫生间的标准三室瓦房。朱为本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新家,称赞街道和村里没让他操一点心。回忆曾经的老宅,"外面的围墙倒了一半,屋里面又暗又潮,还经常有老鼠和蛇,上厕所要去外面的公共厕所……"老人形容这变化是"天地之别"。

△朱为本的家改造前后

△朱为本的新家

湖熟街道建管所工作人员介绍,朱为本是村里供养的五保老人,他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墙体开裂,梁顶窗户腐坏,屋内常年阴暗潮湿。2022年5月,房子进行了原址翻建,重新规划布局,做了一个单独卫生间。如今,四十多年的老宅变成了设施齐全的成套化新居。中午,朱为本从房里拿出新腌的腊肉、腊鱼到外面晾晒,"在新房里过年,幸福啊。"朱为本笑着说。

维修加固,改出满满"幸福感"

△杨炳生

△杨炳生的家

粉刷一新的白墙替代了此前裸露的土黄色砖墙,屋顶铺设的钢瓦换下了破碎水泥瓦。看着眼前这个整洁的"新家",高淳区阳江镇莲花塘村72岁的杨炳生,感觉冬日暖阳照进心田。"以前一到下雨天,就得端着盆,到处找漏雨的地方。"墙体开裂,房顶漏雨,一直是杨炳生的心头病。这次改造把屋顶全部换成了结实防水的新型钢瓦,墙面也进行了粉刷。杨炳生指着地面说:"你看,现在外面也下雨,但是地上干干净净的,木盆也用不着喽。"

△杨炳生的家改造前后

和大多数高淳传统民居一样,杨炳生的家里保留了古朴的建筑风格。砖铺的地面和木结构的房屋,展示着高淳独特的乡村民居特色。阳江镇规划项目科工作人员介绍,杨老的房子是C级危房,所以采用的是维修加固的改造措施,也体现了"修旧如旧"。外面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因为有新雨蓬,杨炳生安心地将衣服挂在外面,悠闲地在房里看电视。"村里面在厕所和房间加了一道墙隔开了,又给配了新的热水器和马桶,住得更舒服了。"杨炳生说。

乡村振兴,系统推进村镇建设

朱为本、杨炳生的危房变新居,是南京市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工作的缩影。2022年,除了超额完成3843户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南京市全力聚焦农房安全,以农村经营性自建房为重点,"一户一册"消险解危583栋,保证"危房不进人、人不进危房"。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2022年南京市加快推进实施42个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项目,重点聚焦石湫、汤泉、淳化、白马、桠溪5个省级试点建设,打造美丽宜居小城镇样板。

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南京市持续挖掘村庄潜能,从建设整治、产业发展、文化传承、风貌塑造、改革创新、乡村治理方面积极探索,2022年超额创建14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截至目前,全市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达到62个。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南京市新增3个"中国传统村落",完成6个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保护项目建设计划编制,正在实施17个省级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南京共有5个行政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6个自然村列入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近年来,南京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推动农村住房条件提质、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风貌提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努力实现全市农村住房全面改善、环境更加宜居,持续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图片来源南京市建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