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清源


(资料图片)

编辑|t

“国内医院95%的设备都是外国进口的。”

这句话可不是瞎编乱造,而是出自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之口。

“那些设备用的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中国培养了很多物理学家,他们这么多年都干嘛了?”

凌厉的质问、掷地有声的语言,恨铁不成钢的何祚庥院士似乎很不解:

中国的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难道真的造不出来医疗设备吗?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可谓是“独领风骚”,甚至逐步转型“中国智造”,领航全球。

何祚庥院士的话听起来十分“扎心”,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我国医疗设备的研制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各大医院为何不愿意用国产产品呢?

(进口的电子胃镜)

小小的人工血管,还得依赖进口

相比其他领域的垄断,外国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垄断情况显得更为严峻。

超声影像、核磁共振、CT……这些体检就能用到的常见设备,都来自美国通用、飞利浦等供应商。

(进口CT)

除了大型设备,就连看似普通的人工血管,我国也得靠着外国企业的供应。

“心外科的医生心都直突突,因为人工血管全国缺货,很多病都是束手无策。”

近两年来,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就为人工血管这件事发愁。

小小的人工血管,却是医学领域的尖端设备,其重要性甚至超过CT等设备——它是医院血管外科和心内、心外科必备的“物件”。

但是中国人工血管市场九成以上的产品,都是由德国迈柯唯和日本企业泰尔茂供应的。

(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人工血管)

2020年以来,由于工厂搬迁的问题,德国和日本企业的人工血管生产量急剧下降,这导致国内不少医院出现缺货,甚至是断供的现象。

人工血管的紧张供应,让不少医生都感到危机四伏。

2022年年末,由于一系列因素,上海人工血管缺货现象也十分严重。

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转口,本是海外产品进口到内地的重要一站。

但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搭载着人工血管的货轮无法靠岸,最终只能转运到其他港口。

而在步入2023年之后,人工血管短缺的现象依然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广东省人民医院是我国南方人工血管使用量最多的一家医院,最高峰时每年使用量达到四百根。

(备用人工血管)

如此大的使用量,使得广东省人民医院成为供应商的优先保供目标。

结果,如今也面临缺货的窘境。

人工血管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涤纶材质的,这种材质的人工血管大都用在大动脉;

另一种则是用于小血管的小口径人工血管,通常用来透析、替换外周血管,具体材料是膨体聚四氟乙烯。

其实,膨体聚四氟乙烯面世已久,自1969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如今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纺织、石油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然而,就是这样一根成本仅仅几百元的小口径人工血管,国内还没有替代品。

国内一家做高端医疗设备的负责人表示,国产的膨体聚四氟乙烯大都用在牙线这样的产品上。

(进口人工血管)

因为如果要做医疗产品的话,就得把膨体聚四氟乙烯的孔隙率控制在三十微米,只有这样的孔隙,人体组织细胞才不会渗血。

中山大学某附属医院的负责人也表示,国外的大品牌,医院的医生们用起来都很顺手;属于国产的,一时还想不起什么替代品。

至于另一种涤纶材质的人工血管,国内也没有什么替代品,但是倒是有研究用真丝和丝涤交织做的人造血管。

但是这种国产的人造血管让医生们苦不堪言,因为用真丝和丝涤交织做的人造血管容易造成血管吸瘪,极易出现安全事故。

同时,这种人造血管没有特定的涂层,这使得在应用时,需要医生进行复杂的手术,否则渗血现象就会发生。

放眼全国,只有上海胸科医院的老专家们还在用。

如果说人工血管这类尖端设备难以突破的话,小小的手术缝合线还不能实现国产化吗?

但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心血管中心,不仅仅是人工血管高度依赖进口,即使是小到Prlene手术缝合线、Gore-Tex缝线这样的设备,也几乎完全仰仗外国的鼻息。

“如果这些基本的设备也出了问题,可能我们就没法再继续接收病人,治疗也就没有了保障。”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学科带头人的心里话。

就如同被“卡脖子”的芯片一样,我国医疗设备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但是不得不问一句,除去目前力不能及的那些设备,为什么医院就不愿意用国产设备呢?

“卡脖子”,从技术问题谈起

对于医疗设备被“卡脖子”的问题,我国高度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倒逼产业发展。

(进口设备)

早在2014年8月,我国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国产医疗设备在三甲医院的应用。

因此,我国医疗设备本土化历程已经发展了将近十年。

在这十年间,本土医疗设备发展迅速,但是仍然难以扭转依赖进口设备的现状。

2022年4月,安徽省要求省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必须首先应用国产产品,进口产品未经批准不得使用,还设立了“进口医疗设备清单制”。

但即便如此,安徽省全年采购的45台大型医疗设备中,纯进口设备占到了其中的半数。

这就折射出这样一个现状:医院不爱用国产产品。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医疗设备的发展一直遵照着“模仿”二字。

我国想要走一条从国外引进高端产品,最后消化、吸收,再实现创新的路径,从而不断缩小和顶级产品的差距。

然而,一些医疗设备看似是完成了国产化之路,但实际上仍是“组装”层面的国产化,核心技术、原材料都是国外公司所掌控的。

有咨询公司专门统计了我国专业医疗设备的国产化程度,发现那些价值较低的耗材国产化率已经突破了95%;

监护仪之类的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超过了75%。

最令人欣喜的,当属心脏支架的国产化率,目前已经达到了75%——这是我国在高价值耗材上实现的突破。

(心脏支架动辄上万)

但是,尽管心脏支架被称为国产化最成功的器械之一,但是它里面也有不能国产生产的部分。

在心脏支架企业内部,有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秘密,那就是心脏支架的金属管材只能靠进口。

这种导管总长度大概能够达到两米,但是直径却是在毫米级别,加工精度在微米级别——如此高的加工要求,国产水平尚不能达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科院院长范樊瑜波对此解释道,国内以前并不太重视精密加工工作,因此介入的企业相当之少,近乎为零。

樊瑜波院长还表示,心脏支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检验装备,也只能完全靠进口。

(小小的心脏支架价值数万元)

除了心脏支架这种需要常备的医疗器材,这两年大火的ECMO,也就是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国内也没能实现国产化。

ECMO是重症领域最关键的设备之一,可以实现血液驱动,延长患者的生命。

放眼全球,能够生产一整台ECMO的企业也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企业只能参与到部分零件的生产过程中。

ECMO设备中,膜肺是最关键的材料,能实现肺部气体交换,帮助患者呼吸。

目前,制作膜肺最好的公司全球只有一家,就是3M旗下的Membrana公司。

(ECMO垄断)

一家公司独家供应,这就导致垄断现象的发生,ECMO价格居高不下。

而从生产到到货,每台ECMO所要花费的时间在半年以上,尽管时间相当之久,但是国内医院却是非常乐于去等。

国内有不少团队都想实现ECMO国产化之路,但是进展难以令人满意。

急于求成,医疗设备创新之路艰难险阻

在国内,有不少医生是在国外攻读的相关专业,他们在回国后选择加入了器械公司,但往往很快离职。

他们发现,除了国内一些极少数真正想要实现高精尖技术创新的企业之外,更多的是在意上市融资的速度和怎么拿到注册证。

而在国外,大部分医疗设备的创业公司往往是先靠技术立稳脚跟,随后不断地申请专利,再开始创业。

相较之下,国内的医疗设备公司大都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那就是先帮外国企业卖产品,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再开始做自己的产品。

目前,国内医疗设备行业的龙头——迈瑞医疗,也是卖了整整六年的外国产品,才开始研发国产的血氧监护仪。

迈瑞医疗不断地降低产品价格,在非三甲医院推销自己的产品,叩开了中国中低端市场的大门。

迈瑞医疗的故事,其实也是国产医疗设备发展的缩影。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医疗设备的行业稍显浮躁,许多创业公司倾向于容易开展临床试验、难度低而利润高的产品。

比方说,某一个产品在相关领域已经做得非常成熟,那么一些创新公司就结合临床需求,选择一种和产品相适配的疾病,倒推研发。

看起来这种医疗产品的适用面比较小众,但是中国人口数量多,病人的规模也就庞大,同时评价体系也没有那么严格,这就使得创新变得容易了不少。

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一面。

在国际市场上,一旦某家公司对某一产品形成了垄断,就相当于断绝了其他厂商的活路。

一方面,全球各大医院的医生们已经习惯了特定公司生产的特定产品,后来者只会给医生增添麻烦;

而另一方面,欧美的医疗设备公司不太愿意追随现有者的做法,而是喜欢开发新的产品。

如果去深究中国未能掌握一些尖端医疗设备的历史的话,就能发现,这些技术都需要时间的沉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人工血管第一次被一位外科医生提出,而一直到四十多年后,人工血管才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

人工血管的制造是相当有难度的,它的难度是心脏支架制作难度的成百倍。

心脏支架可以靠激光引导切割,但是人工血管的某些步骤只能靠人工来完成。

我国专门生产医疗设备的百优达公司有150多名员工,有八十名工人专门负责人工血管的人工搭建工作,而他们的工作培训周期都长达两年。

同时,制作人工血管所用到的设备都不是现成的,模型的设计、参数的调整,都得靠自家公司来完成。

就好比说,如果要制作一条专柜上展出的裤子,那就得先织出一块块的布,再通过手工缝制某些关键的部位。

如今,人工血管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将近几十年的时间,如此长的时间,已经说明这不是什么突如其来的高科技产品。

不少国内的专家都认为,“卡脖子”这个问题不一定来自技术方面,也可能是缺乏深耕于某一领域的耐心——长时间的专注投入,就是一种门槛。

强生在1969年推出的手术缝合线,是一种特制的合成无菌缝线,时至今日仍然广受医生们的喜爱。

很多读者都难以料到的是,如今的国际医疗巨头——强生公司,就是靠做小小的手术缝合线起家的。

而研究手术线的历史,强生已经花了133年。

1974年,强生推出了全球首款可吸收的缝线;如今数十年过去了,国内尚未有能与之相较的产品。

(强生推出的可吸收缝线)

一个医疗产品,从无到有,需要的是时间与耐性;但即使成功地研制出来,如果市场并不喜欢,那么这款产品也几乎就是失败的。

想要被市场喜欢,那各大医院就得广泛的采用这一种产品,但在我国,这还是相当困难的一点。

医院竞相进口“超级设备”

目前我国的不少医院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迷恋于进口国外的高端设备。

高昂的进口费用不仅仅是让医院的财政负担加剧,还让百姓们看病的费用更贵,让国内厂商生产的高端医疗设备的替代品找不到出路。

在湖南省,记者曾经到多家公立医院采访,发现动辄上千万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机器人手术系统早已成为了各大医院的标配。

(北京协和医院设备进口率超过95%)

而这些设备的造价都是相当之高。

尽管国内已经有了可以替代一二的产品,但是这些医院并不买账,仍是热衷于辛苦国外的产品。

就拿国内产业已经颇为成熟的心脏支架来说,湖南省顶尖医院的采用率几乎为零;只有一些基层医院才会用国产产品。

从心脏支架、人工关节,再到造价昂贵的超级设备,不少医院申购的时候说辞都相当一致,那就是必须采购原装进口产品。

普通的进口心脏支架,在国外的出厂价大概在三百美元左右,而当这个进口的心脏支架被安在患者身上时,产生的花销则是超过数千美元。

为什么各大医院喜欢用外国产品呢?

湖南省一位专门经营医疗设备的业内人士透露,进口的设备,它们的生产商会把价格的15%当作公关费,这笔钱最后都给了医院。

不仅仅是这些大型的医院,就连不少中医院,采购的设备也选用原装进口的。

国内医院并不喜欢国内的产品,直接导致医疗器械行业很难拿到更多的融资资金;

没有足够的融资资金,创新就何况谈起呢?

某家咨询机构指出,中国国内医疗设备的相关企业,完全是靠着庞大的国内需求支撑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我医疗设备企业大多是小企业,九成以上的公司收入不到两千万元。

放眼全球,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在“全球医疗器械公司百强榜”上占据一席之地。

其实医院不信任国产产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医生对于国产器械缺乏信任。

对于发达省份的医院的医生来说,接受国产器械,这是一条相当漫长的路。

医院里的老医生青睐于用外国产品,而带的学生自然也会遵循自己老师的习惯,用外国产品。

这样循环下去,国产的医疗器械几乎很难打入医院的内部。

但也必须说明的是,国产医疗器械距离国外的产品确实也有差距。但不少医疗市场的负责人也是相当乐观的。

某医疗市场的总监就表示,随着中国人才量的增长,未来五到十天左右的时间,中国医疗设备领域就会出现颠覆式的创新。

“尤其是经过这两年之后,不少国内的企业都在大规模的囤货,寻找新的供应商。”

中国国内的医疗设备专家也相信,无论是医疗设备领域的尖端产品——人工血管,还是不可或缺的芯片,绝不会有“做不出”这样的情况发生。

只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结语

按照我国的规划,到2025年的时候,主流的医疗设备就将实现自给自足,高端尖端的医疗设备将出现长足的进步。

在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各界都非常乐观。

在中国医学装备大会上,不少医疗设备的CEO就表示:

昔日,我国的人才、技术、资金都相当短缺,供应体系也有很大的缺口,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国国产医疗设备在市场上的占有率突飞猛进,实属不易。

“国产替代”,这已经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国家政策大力倡导的方向,更是我国医疗器械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从“零”到“一”,比从“一”到“一百”要更加艰难,核心技术不是买来的、不是租来的,而应该是牢牢握在自己手心里的。

同时,企业的创新也离不开医院的助力,创新的动力同样要靠患者和医生来提供,因为彼此是供与需的关系,密不可分。

“国产替代”,不能一蹴而就;纵然艰难险阻,就必须迎难而上。

参考资料:

新华社:医院大型进口“超级设备”加剧“看病贵”

经济参政: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进口产品占70%

从装备大件到医疗“神器” 进博会签约采购渐入佳境

人民日报:大型医用设备进口垄断局面被打破!

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国际化进程提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