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卢月佳 胡淑娟

一个来自陌生号码的退费电话,让林新(化名)想起了自己搁置已久的VIPKID账号。打水漂的钱可以拿回来了?林新后来发现自己还是想得太简单了。所谓的“退钱”退的并不是现金,而是需要购买“平安证券”的证券产品。

记者先后向平安证券、VIPKID求证林新的退款遭遇,均被告知“这是诈骗”。平安证券还发公告强调,“本公司依法合规从事证券业务,从未开展类似课程教育退费、债券转让、返现、清退回款、兑付证券等活动”。


(资料图片)

通过假冒教培机构和伪造金融App开展的一场场骗局中,平安证券屡屡“躺枪”。尽管教培机构和券商都已发布防骗提示,但这场骗局还在继续,同样的故事,还在其他教培机构的学员和家长身上上演。

退费需购买“证券”

VIPKID是林新早先为孩子购买线上课程的平台。随着行业发生剧变,VIPKID的授课暂停了。课没有上完,已交的学费怎么办,平台方面一直没有说法。林新平时工作繁忙,就把这事暂搁到了一边。

8月1日,林新接到一个来自“客服”的电话。该客服称,VIPKID正在为学员办理退费。申请人要加入一个QQ群,并按群里的流程操作办理退款。

退款为什么要加QQ群?虽然心存疑惑,林新还是入了QQ群。进群后,管理员在群里发了一个下载“平安金融”App的网址、一张债权转让协议书以及办理退款的操作流程。“平安专员”称,该App是“清退学员专用App”。

管理员提供的债权转让协议书。

下载App并绑定自己的银行卡后,客服让已经记不清剩余金额的林新“先随意上报一个数字”。随后,林新绑定的银行卡收到了这笔汇款。

林新却对汇款来源产生了疑虑。这笔“退款”的付款方并非VIPKID的所有方北京大米科技,也不是“平安证券”,而是一个个人账号。

“对方通过个人支付宝账号转账给我300多元。”而在不到30人的QQ群里,不断有人在发退费成功的截图。截图中的汇款银行五花八门。

客服解释,这笔钱只是第一笔退款,接下来会退余额,也就是第二笔退款。

随后,客服表示,为了完成第二笔退款,要求先林新将100元转到指定的账户,并多次强调“要用云闪付支付,不能用别的方式支付以及添加任何备注”。

这个要求引起了林新的警觉。退款之前要先打钱,这是不是骗局?

抱着“看你们还有什么套路”的心情,林新照做了。向指定账户转去100元之后,客服说,“打钱方式错了,必须再通过购买证券产品的方式完成退费”。

客服发来的证券产品介绍表共包括8个“证券产品”。最低购买100元证券回款120元,回款标准20元;最高购买5万元证券回款6.5万元,回款标准1.5万元。

客服提供的证券产品推介表截图

“平安证券”是个什么产品?为什么购买100元“平安证券”能回款120元?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林新百思不得其解。由于工作繁忙,林新就把这事放下了,没有再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

“现在想起来,给你退第一笔钱就是个诱饵,第二步才是关键。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这一步上当。”林新说。

银柿财经记者尝试以VIPKID学员的身份进群,按照要求下载了“平安金融”App。下载前,页面弹出了6“此网站正尝试下载一个配置描述文件”的提示。

“这表明这款App没有经过应用市场认证,下载有风险。”一位产品运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下载时网页弹出的页面

下载成功并登录后,记者发现这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App,而是一个聊天界面,没有任何金融功能。经过几句对话,客服发现记者不是VIPKID学员,把记者“踢”出了退费QQ群。8月2日,记者得知该群已解散。

“平安金融”App界面截图

伪造的教培机构和券商

以林新的退款遭遇为例子,记者询问了曾经购买过VIPKID课程的其他学员,他们均表示“学费都是以现金的形式退还,目前还没有遇到此种情况”。

VIPKID的用户数量不是小数目。VIPKID官网显示,截至2022年1月,公司成立8年,累计覆盖学员超100万人,累计上课1.5亿节。

银柿财经记者向VIPKID求证退款需买证券产品一事,客服表示“这都是诈骗的套路”。那么问题来了,家长们的手机号是怎么到骗子手里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VIPKID客服表示,“公司并没有泄露用户的信息,具体的问题公司也正在排查处理,而且在一开始收到家长反馈的时候就已经报警了”。至于报警之后的情况进展,客服称“并不是很清楚”。

记者了解到,如果一个公司的用户信息外泄,可能涉及公司的用户数据搜集、保存、传输等环节,还有运营商。这些环节都有数据泄露的可能性。

早在7月份,教育部、公安部已发布预警提示,“防范以校外培训退费名义实施诈骗”,其中提到,正规退费流程一般会以原路返回的形式返给本人缴费账户,凡是退款时要求额外支付费用的,都是诈骗。

林新接触的VIPKID客服是假冒的,客服推荐的“平安金融”App及证券产品,也是假的。记者注意到,平安证券的官方App就叫做“平安证券”,可通过官网或各大官方应用商城下载,主要提供股票开户、交易、分析、基金理财,一站式券商服务。

而对于客服给林新发的“证券产品”介绍表,深圳市百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胡超直言,“这种模糊化、非具体的名称很可能是非专业人士象征性取的名字,正规的产品都有专属的产品名称,而且会在监管部门进行备案的,销售时会有具体的产品名称和备案编号。”

胡超补充说明,“这个表格没有标明任何具体的产品名称,也就是不可查的,属于三无;同时现在正规的金融机构都不能以保证收益的形式推广产品,也会包含实际的风险提示等字样。”

两个真假难辨的“平安金融”App,左边的App是“李鬼”,右边的App才是正版。

对于这类骗局,平安证券品牌部工作人员小明(化名)表示很无奈:“骗子太猖狂了,平安证券已经增加了发防骗声明的频率。”

早在7月19日,平安证券就发布了一则《关于警惕假冒平安证券名义进行诈骗的声明》公告,明确指出近期有不法分子假借平安证券名义以开展教育课程退费活动为由进行诈骗,通过伪造App、伪造下载链接、假冒客服等方式开展欺诈活动。

热门金融App频遭“冒名”

官方资料显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证券代码:02318.HK;601318.SH)是一家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经营区域覆盖全国,以保险业务为核心,以统一的品牌向客户提供包括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目前,中国平安拥有18个App,下载量约为14.93亿。身为中国平安旗下重要成员、国内主流券商之一的平安证券,有30年历史,有2000万用户。

这样一家知名券商,为何会在教培机构退费骗局里频频“躺枪”?

上海市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涵杰认为,“平安证券在大众投资者中知名度较高,品牌效应容易被诈骗分子所利用。”

其实,“遭殃”的不只是平安证券。近年来,券商、信托公司等涉及借贷业务的机构和品牌也频繁出现“冒名”现象。

陈涵杰直言,类似事件反映出App商店等平台对可供下载App的安全性审核不严,金融机构对冒名App的日常监测不严,以及对投资者的风险提示不足等问题。

陈涵杰提示,投资者应通过正规手机应用市场或官方正规渠道下载App,通常而言,假冒类App功能较单一;证券公司不容许员工在平台进行荐股活动,也不可能要求客户将钱直接转给员工;如在转账付款时发现收款方或付款方为个人、小商户等非官方主体,应提高警惕、及时核实。

“如发现受骗,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提前固定相应的证据,例如聊天记录、(电子)合同和转账流水等。”陈涵杰建议。(来源:银柿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