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泵闸是泵站和水闸的统称,我市市管水利泵闸工程规模较大,多为“一江一河”或沿海控制性口门,部分属于省界河湖流域性工程,主要功能为防洪除涝、活水畅流和船舶通航等。


(资料图)

上海市堤防泵闸建设运行中心负责管理24座市管水利泵闸,其中水闸工程13座(含通航枢纽工程4座),泵闸结合工程10座,泵站工程1座。分别位于青松片、浦东片、浦南东片、淀北片、嘉宝北片、蕰南片、太北片等水利控制片。

我们将逐一带你了解24座市管水利泵闸的风貌与历史~

苏州河河口水闸

苏州河河口水闸于2003年4月开工建设,2006年8月投入运行。是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的标志性项目,位于苏州河汇入黄浦江的河口、外滩风貌区。

建设中的苏州河河口水闸

苏州河河口水闸为千年一遇防洪标准,防御水位为6.26米,工程等别为I等,抗震标准为基本烈度7度。水闸主要水工建筑物为1级,包括闸墩、基础钢管桩、闸底板、启闭机室、防渗钢板桩、上下游护坦等,除启闭机室、水闸底板支撑墩及上下游护坦在现场施工外,其余均采用预制构件,在船坞内制造完毕后浮运至现场沉放,保证了施工期间苏州河不断航、不断流。

苏州河河口水闸

苏州河河口水闸单孔100米,与河口同宽,闸门高9.76米,底轴直径2米,门型采用液压底轴驱动的水下卧倒式翻板钢闸门,为世界同类型水闸规模最大。

2021年"烟花"台风期间

挡潮时的苏州河河口水闸

苏州河上水闸历史

吴淞路闸桥

1991年4月苏州河吴淞路闸桥建成,它是国内外第一座兼挡潮和交通功能的悬挂式挡潮闸,水闸单跨60米,位于苏州河外白渡桥和乍浦路桥之间,桥梁为双向6车道。

吴淞路闸桥旧貌

吴淞路闸桥建成后在防御9711号台风(黄浦公园水文站出现了有记录以来最高潮位5.72米)、2000年“派比安”和“桑美”、2005年“麦莎”和“卡努”等台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苏州河两岸的防汛安全。

吴淞路闸桥闸门关闭

吴淞路闸桥闸门开启

吴淞路闸桥也由“闸”和“桥”两部分组成。17扇平板悬挂式钢闸门平卧桥底。每扇闸门宽3.62米,高10.08米,厚0.7米,重16吨,各配卷扬机1台,装设在钢桥箱型梁内。

拆除中的吴淞路闸桥

随着上海城市快速发展,吴淞路闸桥已无法适应外滩历史风貌区景观功能提升和外滩交通的需求,也无法适应双向挡水,市政府决定进行综合整治,2009年10月,吴淞路闸桥拆除。

老闸桥

“闸桥”,顾名思义,既是用来阻挡潮水漫上岸的“水闸”,又是可供通行的“桥梁”,“老闸桥”的历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老闸桥”位于今北京东路福建中路口。

明隆庆四年(1570年),应天巡抚海瑞疏浚吴淞江时,在今福建路桥附近造了一道“石闸”,名“吴淞江石闸”。

19世纪80年代的老闸桥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韩佐周在原址重建石闸,三洞,且闸上有桥,以方便民众通行。

光绪年间,“石闸”弃而不用,新造7孔木桥一座。

1946年,改名福建路桥。1966年,在木桥原址建造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现福建路桥

2001年,由于福建路桥在经历2次事故后桥梁结构受损,已成为危桥,福建路桥被拆除,2004年2月,福建路桥开工建设,2008年1月,福建路桥重新通车。

新闸桥

福建路“石闸”使用年久,屡遭苏州河水冲刷,不堪重压。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选址金家湾(现新闸路新桥路附近),新造一道石闸,于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

由于金家湾行人日渐增多,车水马龙,交通拥挤,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商董徐鸣奎、徐开桐等人集资4000两白银,模仿西式造型,将吊桥改建成木桥,取名新闸桥。

早期新闸桥

1917年,由闸北工巡捐总局建成钢桥。

现新闸桥

1956年和1962年,分别在南、北桥台加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并加设弧形固定铰支座。

1999年拆除老桥,新建桥梁长70米,宽16.5米,水中不设墩,53米钢梁直跨对岸。

外滩防汛墙的变迁

黄浦江畔外滩滨水区有一湾新月形的岸线,依城接水,蜿蜒南北,集万国建筑精粹于一身,融东西文化于一体,宛如一幅天然写就的百年上海风情画卷。该段防汛墙北起苏州河入黄浦江口,南至十六铺游览码头,全长1780米。

解放初期的外滩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经济物资匮乏、文化娱乐设施单调,每当夜幕降临,成百上千对青年男女就会悄然出现在外滩。他们优雅地倚堤耳语、互诉衷肠,久而久之这段半人多高的灰白水泥防汛墙便得到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情人墙”。

外滩“情人墙”今昔

外滩滨水区防汛墙始建于1959年,最初为砖墙结构,墙顶标高4.80米。1963年,上海市政府第一次实行了市区堤防设计标准(“六三标准”),墙顶标高达到5.20米。此后开始全面新筑市区防汛墙,构筑材料、型式和技术也有所改进。

1974年,受7413号台风侵袭,沿江不少地段险情十分严重,根据新的堤防设计标准(“七四标准”),再次加高到5.80米。

1993年改造中的外滩防汛墙

1984年,上海市政府和水电部先后批准上海市区近期按“千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八四标准”)。1991年,根据该标准并结合外滩地区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外滩防汛墙进行了拆除重建,防汛墙结构按I等工程1级水工建筑物的标准设计,防御标准千年一遇,堤顶标高6.90米,将传统的防汛墙上部L型结构改进为厢式结构——墙顶向陆域侧增加了一个厢顶平台,与墙身、承台形成空厢。在满足防汛挡潮功能同时,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公共活动空间,与外滩景观形成有机衔接。

外滩防汛墙全景

2009年,为提升外滩滨水区域环境品质,优化整合外滩的公共服务和旅游休闲设施,再次对外滩防汛墙进行综合改造,在上海世博会前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防汛安全、景观全新的外滩滨水游览区。

外滩防汛墙夜景

从四十多年前的“情人墙”,到如今发展为融防汛、交通、绿化、商务、旅游的多功能载体,外滩滨水区防汛墙历经多年的汛期高潮及台风的考验,守护了浦江沿岸的安全,见证了几十年来城市的辉煌发展。经过了历次改造提升也更好地与“万国建筑博览群”融为一体,为市民和游客创造了优美舒适的滨水休闲区域,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