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3月19日报道:“金鸭香炉起瑞烟,呈妙舞开筵。阳春一曲动朱弦,斟美酒、泛觥船”,在宋代词人晏殊笔下,一鼎“金鸭香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雅器。中国铜炉文化源远流长,从汉代博山炉到明代宣德炉,中国铜炉技艺达致艺术巅峰。近日《岐臻异宝之匠仁——陈巧生铜炉艺术回归展》在华宝楼举行,不仅有大师珍藏的古代铜炉,更有不同时期巧生炉创作精品。


(资料图)

铜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闪亮的名片之一。

商周时期铜炉多为祭祀用的礼器,随着青铜器冶炼技术发展和香文化流行,香炉成为文人雅士心爱之物,放在厅堂或者摆放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的美妙意境。

明代“宣德炉”便是其中珍品,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炉代称。因其皮色润和,造型古朴,被后人广为赞赏,也开创后世铜炉先河。却因其中一门重要技艺“失蜡法”早已失传,而无法完全复刻古法。

苏州陈巧生多年潜心钻研,恢复了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重现沉静庄雅的古韵铜炉。“我当时摸索失蜡法制作技巧,不知失败多少次。明宣德炉看似有几根线条,其实它的制作难度、跨度非常大。我整整雕刻了半年蜡模,雕刻台子就在床边,睡觉时都在想哪里不对,随时起来打磨”,陈巧生告诉记者,经过近千次试验,终于完整恢复失蜡法工艺的10多道工序。“中国铜炉制作工艺,不仅包含炉文化,还有香道文化、生活美学,它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审美取向,能在这个时代复原宣德炉工艺,是制铜艺人莫大的责任,也是无上的荣幸。”

之后在此基础上,陈巧生不断创新完善,使得这项技艺得到更广泛传承和发展。“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收藏家马未都曾这样说道。陈巧生所制仿古铜炉,皮色润和、宝光内敛、富有灵气,尽得宣德炉古韵。巧生炉的用料也十分珍贵,不仅有传统铜材,还加入了金、银、锡、镁等贵金属,令炉体格外细腻。2010年上海世博会,16鼎“巧生炉”就曾在中国馆展出。

本场展览集中展出苏州铜炉制作世家两代传人陈巧生以及陈冠臻作品,是巧生大师及弟子们数十载创作耕耘的一次完美亮相,也是铜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展现。

“大师回归艺术展,是苏州非遗工艺文化与上海海派文化的融合,展览意义已超艺术本身,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重要保护和传承”,上海市经信委都市产业处(创意和设计产业处)调研员、市文创办资金办综合办副主任宋晓辉说。

豫园一直是江南地区人文荟萃的地方,170年前就成为古玩收藏玩家交流的圣地。豫园华宝楼更是开辟中国古玩市场的经营模式,开全国收藏界之先河。玉石瓷器、书画杂项,门类齐全,历史悠久。陈巧生与华宝楼在上世界70年代,就结下不解之缘。陈巧生自述早年便在这里与各地好友交流铜炉文化,由此实现由家用铜炉向铜炉艺术转变,并萌生复原宣德炉的发心,通过研究当时精品铜炉技艺,为后续制作铜炉作品打下了基础。巧生炉也是从上海豫园华宝楼逐渐打响知名度为外界所熟知。

豫园股份公司总裁倪强表示,这次展览名曰回归,既是中国铜炉技艺巅峰的回归,也是巧生大师与华宝楼缘分的回归,更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回归。“从网上热议的围炉煮茶话题可以看出,中国东方美学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喜爱。一年多来,华宝楼先后举办制扇、刺绣、金石篆刻、玉石珠宝等不同种类工艺美术展览,希望通过深耕传统文化和工美艺术领域,向公众展示东方特有艺术品,也让更多人了解、爱上东方器物,走进传统生活方式。”

巧生炉和华宝楼还发布联名新品——如意马槽炉。马槽炉整个器型完美复原明式方炉美感,整套作品包括炉身、底座、炉盖,整体小巧玲珑,但却不失端庄大气。据了解,本次展览持续到4月2日。观众可步入展厅细赏铜炉,品味东方炉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