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市首所特色普通高中,坐落于长征镇的曹杨中学以“环境素养培育”为特色建设绿色校园,校内建立了20余个实验室群,开发46门特色课程。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外的一草一木中,学习绿色环保知识,培育环境素养。
曹杨中学致力培养学生与“大环境”,即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人自身心理环境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学校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环境素养培育”特色有机结合,坚持“校园即实验场”的设计建造理念,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园内一切环境要素的教育功能,形成了集文化熏陶、环境滋养、实践体验和人际互动为一体的特色生态育人场,包括“责任担当”的文化场、“和谐共生”的心理场、“知行合一”的实验场,培养以“环境素养”为重点的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能力。
(资料图)
注重因地制宜,建设绿色生态的实验场
在绿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曹杨中学注重“软件+硬件”的匹配,既有满足学生生态实践体验的创新实验室,也有配套特色课程,鼓励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开展实验,打破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
曹杨中学有个水技术与环保实验室。这是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于一体的水实验室群,其中,人工湿地紧靠虬江河,既有实验功能,也起到河水净化、校园景观的作用;雨水回用实验室收集净化建筑物楼顶的雨水,并用于浇灌、清洁;斑马鱼实验室可以进一步开展水质毒性实验……学生们可以在这些实验室群里学习水技术与环保基础、斑马鱼、人工湿地、雨水回用等知识,体会水质净化对环境的改善,提升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近年来,学校已经建成类似的实验室群20余个,结合学生需求,以“室内外相结合、实验功能与生活功能相结合、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跨年段学习资源相结合”为原则,水技术与环保、斑马鱼、绿色能源、云知气象等创新实验室相继设立,形成了绿色生态的实验场。学校还同步开发了特色课程及配套读本46门,让学生可以通过书本学习、实验演示、动手实践、生活体验提升环境素养。
挖掘育人元素,建设知行合一的实验场
空气、气候、水、植物、能源……这些要素都存在于校园之中,校园更是学生日常学习最主要的场所,那么如何依托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建设“知行合一”的校园“实验场”?
曹杨中学秉持把整个校园建设成为植物教学室外实验室的思路,以校园为蓝本,整体规划、设计和发掘一切可视、可触、可用的育人元素。在校园绿化的规划和培植中,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科学性,再辅以校园植物地图、挂牌和二维码,让学生可以时刻开展植物研究。校园还设置了不同种类的节能装置,并安装了数字显示系统,便于学生学习、观察并采集数据。学校的新能源路灯可以实时显示路灯上的太阳能板或风力装置的运行原理、发电量、路灯能源储备和使用情况。食堂餐厨垃圾处理装置安装了显示屏,可以查询相关数据和运行状况。水房中的水表、雨水回用系统,可以可视化展现回用水量、人工湿地的净水量。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也逐步提升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曹杨中学鼓励师生深度参与完善学习空间的各项工作,通过良性互动,激发师生的自主参与,激活校园实验场的积极效应。
“我们开设了《学生自主管理》系列课程,并划分班级责任区,师生平时会参与各类实验室的管理,也从中积累更多知识。”曹杨中学教师介绍道,师生会共同参与斑马鱼实验室的管理,包括清洁鱼房、维护设施设备、布置设计实验室等,还建立了斑马鱼数据库,监测记录斑马鱼生活环境和孵化情况,便于后续系列研究性课题的开展。
师生与校园“实验场”的深入互动,助推了系列项目和课程的开发,激活了“实验场”的育人功能。比如,学校曾开发了《点“绿”成“金”——循环经济学》校本课程,其背景是生物组教师根据微生物有机物垃圾处理系统,开发学校厨余垃圾回收利用的项目,学生们对餐厨垃圾进行微生物处理,形成有机土壤,用于校园植被和周边社区植被的栽种。通过对垃圾产生、回收、再利用全过程的回顾,让学生不仅从生物学角度思考垃圾回收利用问题,还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思考资源的循环利用。
近年来,学校在绿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包括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国家实验学校、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创新奖、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年卓越团队、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绿色学校、首批E60青少年碳中和学院长三角示范学校等。
曹杨中学在绿色校园建设中,将持续深化“知行合一”的校园“实验场”,打造强大的生态教育空间,引导学生主动践行、体验和感悟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