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一种极具表达能力的服装语言。旗袍作为中国民族服饰中的一个类别,无需珠玉点缀、金银相衬,凭借自身的古典优雅便把女性的妖媚、温柔与性感演绎到极致。旗袍被公认为是最能代表东方气质的中国服饰,它展现了中国女人的一个美丽情结,是一个花样年华的梦。

旗袍“发展”说

旗袍原是满族女性的服装。满族分为八色旗,分管八部军民,通称为 “旗人”,后来人们把旗人穿的服装叫做“旗袍”。旗袍原是宽身窄袖低领直筒式,两侧或者四面开衩,便于在马上活动,最初的旗袍长度一般不过脚,当满族女子出嫁时才会穿过脚的旗袍, 即“嫁衣”。

旗袍的原型是长袍,我国汉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都有穿长袍的历史, 满族的长袍是在各民族长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始并无贵贱之分, 后来发展为以“开衩”多少来区分贵贱。若无开衩,则只为平民穿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清朝年间,旗袍的款式变化不大,在清末至辛亥革命年间,满族女性穿的旗袍样式仍然保守——腰身宽松、平直,袖长至腕部,衣长至踝, 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

20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并逐步改变形成“淑女型旗袍”。到了20 世纪30年代,旗袍在全国盛行开来, 先是流行高领,不久之后又盛行低领, 袖长和衣长也是如此,长短在不停的变化。到30年代末期,由于受到欧美国家长裙渐盛的影响,旗袍加长及脚面,开衩提高到大腿,腰身紧缩,以达到显示女性身段修长的目的。20世纪 40年代,旗袍的款式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袍身缩短,下摆缩至小腿肚高,同时领高减低 ,旗袍变得更加简洁 、轻便和得体 ,以线条流畅充分显示女性风姿风韵为主旋律的流线型旗袍时代开始 。近些年来 ,旗袍款式又有了新的改革,出现了“衣片前后分离”等多种剪裁技巧 ,众多的款式更加烘托出女性体态的曲线美,使其更加端庄秀丽、线条流畅。

20世纪50年代,列宁服、灰色军服、学生服、中山服等“革命服装 ”开始流行 。女性地位日渐提高 ,由于工作、劳动的需要,旗袍穿着率下降,只有极少数女性在国际场合做礼服穿。60年代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穿旗袍、 穿西服都被视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主要是蓝、黑、灰服装,之后的“文化大革命 ”期间则流行绿军装 ,到了70年代,旗袍才开始又一次被提倡,但是已经被人们忽略了很久 ,旗袍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衣化发展迅速,连衣裙与旗袍相比,有很多旗袍的优点又比穿旗袍放松,更适合现代化的生活,旗袍也就成为了小众服装,在一些固定场合下穿着。

旗袍“元素”说

旗袍与面料

旗袍面料的选择很考究,不同质地的面料风格和韵味是截然不同的。 深色的高级丝绒或羊绒面料显得雍容雅致;织锦缎则典雅迷人;优质丝绸有大家闺秀温文尔雅的韵味。一袭玫红的乔其纱旗袍,性感朦胧,散发出令人无法逼视的绚烂,特别是作为礼服和节日服的旗袍,其色泽与面料要求艳丽而不轻浮,漂亮而不失庄重, 给人以典雅、名贵、高级之感

旗袍与结构

近年来在旗袍的结构上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西派变化,不失旗袍的风采还融合了西方的性感。中青年女性穿上这种西派化的旗袍,无论是在庄重的社交场合还是在舞台上,更显得妩媚和婀娜多姿。旗袍下摆的开衩也由及膝提高到了腿根部,这样不仅使穿着者便于行动,而且也增加了旗袍的悬垂性和摇曳的动感,充分展示女性的体态美。

旗袍自上至下由整块衣料裁剪而成,各部位的衣料没有重叠之处,整件旗袍上没有不必要的装饰,能充分体现女性的形态,体现女性人体曲线的自然美。紧扣的高领使人感到雅致、庄重;低领或无领也不失庄重, 给人活泼之感。旗袍与各类发式、 帽子、头巾、项链、项圈、披肩、套衫、外套、大衣等相匹配,都能得到一种自然和谐的观感。

旗袍与发型

中国的发型原来比较复杂,旗装是以“两把头”的发式来体现旗装的特色。旗袍改良以后,与之配套的发型也必然会发生改进。随着欧美服装的传入,烫发技术也随之传了进来,烫发的发型多样,很受女性们的欢迎,20年代以后,穿旗袍烫发的打扮很流行,这也就成为旗袍现代化的一种标志。烫发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是因为烫发可以做成各种发型,使头发的造型弥补脸型的某些缺陷,使发型起到脸型和旗袍相协调的作用。

旗袍与高跟鞋

随着欧美服装的传入,皮鞋也传入中国。1920年以后,在城市中已经有人穿高跟鞋了。高跟鞋在传入中国时已经基本定型。穿高跟鞋首先是增高,其次穿高跟鞋需要收腹、挺胸、昂首、直腰,达到了健美和曲线美的要求,正好和改良后的旗袍互相配合,展示了人体的曲线美,这与旗装打扮所穿的“花盆底”鞋有异曲同工之妙。20年代末到30 年代初,穿高跟鞋的人变多,款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鞋终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适合穿,尤其是劳动人民终日以劳动为主,穿高跟鞋很不方便,所以即使他们穿旗袍,也一般多是穿自己做的布鞋比较多。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高跟鞋实际上为有钱太太、小姐们穿旗袍时的专用鞋。

旗袍“时尚”说

旗袍不仅深受我国各族女性青睐,国外的女性也竞相仿效或穿着, 国外的服装设计师也时常在他们的服装展示会上进行展示,工作学习,居家外出,宴宾会客等场合都有与之匹配的款式。

当旗袍作为夜礼服或宴宾服时, 可在旗袍上增添各类装饰物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在传统旗袍不断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中,结合了结构主义与简约化原则,进行了款式上的突破和创新改革发展成为步入舞台或电影画面中的“艺术旗袍”。这种旗袍在裁剪方法上更加注重女性完美的曲线轮廊与修身效果,恰到好处地突出东方女性的高雅、妩媚与姻娜多姿的艺术效果,更令人叹服的是可以淡化穿着者在年龄上的明显界限,因此成为了不同年龄女性的“公众情圣”。

旗袍深受国内外女性的喜爱,优点甚多,理应广被推广,但由于制作方法 必须度身缝制,无法流程化大批量制作,且费时较多,手工费较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它的推广与普及。 从l996年以来 “中国风”开始流 行,各时尚品牌纷纷采用中国民族服装的元素,如中式立领、滚边、偏襟、 盘扣等与时尚面料相结合,创造新的流行,也就是所谓“东西方融合”。

旗袍“艺术”说

“旗袍不仅在中国深厚的文化的脉络中,起到了传承历史、衔接现代的作用。旗袍本身也拥有高贵、典雅与性感的双重特征。正是它的这种东方的象征风格和双重的特征,才得到了电影界和时装界大师们的青睐,成为了他们塑造银幕人物形象的主要服饰。”(孙玉凤:“解析电影人物旗袍服饰的运用”)一部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影像艺术,往往通过不同场景变换、镜头的切换以及台词描述等手段, 达到推动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可以说这些手段是完成影片叙事的基本方式。旗袍作为服饰有着更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意义,是人在社会中身份的显著标志,同时也隐藏着角色人物的鲜明性格,比如在《花样年华》片中,女主从头到尾旗袍亮相,跟随场景与故事情节发展,变换着不同色彩与图案的旗袍来配合人物的不同心情, 彰显着女主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花样年华》《茉莉花》《2046》 《色•戒》等一部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向世界传达着中国文化与中国情感。

纵观旗袍的发展史及近年来的演变,我们发现不同时代的服装是与它存在的历史背景、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符的,服装不仅是挡风蔽体的必需品,它也是美化生活、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