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衣物陈列在商铺最显眼的位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年轻人的防晒焦虑

全民防晒似乎成了夏季的一股热潮。

90后小阳是较早入坑防晒装备的年轻人。2017年,她在线上购买了一件防晒衣和口罩,这是她的第一套防晒装备,“那时专业防晒产品并不多,我就是买来试试的”。小阳记得,除了一些专业的户外运动品牌,线下专卖防晒衣的门店很少。

“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都问我为什么穿这么多。”最初,面对小阳的防晒行为,不少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不少朋友认为她多此一举。也是从那时候,社交平台上开始流行“化学防晒”和“物理防晒”,相比防晒霜每隔几小时就要补涂和卸妆的麻烦,穿戴型的物理防晒产品更受欢迎。

用小阳的话说,以前防晒的关键词是“涂抹”,现在更多的是“遮”。只要接触紫外线,就会有被晒黑的风险,所以每个选择物理防晒的人,几乎都有共同的特征——无死角地覆盖。

随着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防晒科普”和“防晒对比”,小阳明显感受到了人们防晒意识的增强和防晒产品的变化,“现在大家几乎都有防晒焦虑,宁愿热一点也不能晒黑”。

和小阳一样的还有大学生小潘。一到夏天,小潘出门就会换成容量大的背包,带上遮阳伞、防晒喷雾和墨镜,“没穿防晒外套,我就觉得自己被晒透了”。

今年,小潘还打算加大防晒力度,配上防晒面罩、防晒冰袖和防晒裤,确保自己“没有一点皮肤暴露在外面”。在她看来,晒黑容易,变白很难。

面料打起“科技”牌

年轻人的防晒焦虑,也让各类防晒商家盯上了年轻人的钱包。各类防晒品牌在营销方面不断解锁新玩法,防晒产品从比拼品牌名气到比拼创意,再到拼科技。

QuestMobile发布的《2023年夏日经济之防晒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4月,小红书平台参与防晒产品营销投放的品牌多达489个。记者检索发现,各防晒品牌的宣传文案中,一些五花八门的“黑科技”面料,充满了吸引力。

不少品牌自称有AirLoop面料,保证站在太阳光下也不会闷热;还有品牌主打“黑科技”面料,推出“凉皮”“面膜防晒衣”“玻尿酸抗UA”系列;也有品牌推出“凉爽驱蚊”面料,号称衣料的蚊虫趋避率高达97.06%。

在济南几家商场内,记者探访了部分售卖防晒产品的店铺发现,防晒衣几乎都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防晒帽、眼镜、口罩等防晒配饰也占据了绝大部分货架,不少产品打出了“科技防晒面料”“瞬间防晒”“UPF100+,不怕水洗”的广告宣传。

记者看到,多数防晒衣的面料成分为不同比例的棉纶、氨纶、聚酯纤维,在宣传中都满足UPF50+的条件,还有些品牌高达UPF100+。当记者询问该防晒面料与普通面料有何不同时,一位店员说,“具体面料我不是很懂,但确实有防晒指数的区别。”

面对记者以什么标准来衡量防晒指数的询问,该店员表示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他一再向记者介绍防晒衣的材质和设计,比如帽檐可拆卸、防晒到眼角、冰凉降温等卖点。

记者发现,想购置一套防晒装备,费用并不低。以市面上某一防晒品牌为例,一件防晒衣在199元到399元不等,防晒帽169元,其他口罩、手套、墨镜、冰袖等配饰在99元左右,一套防晒装备下来近千元。

高价防晒服是智商税吗

当防晒和“美”挂上钩时,催生了高价的防晒产品,但许多消费者似乎很难准确识别高价“黑科技”的真伪。

“以前觉得正常防晒衣不会超过一百块钱,现在动不动就两三百元。”小阳说,丰富的使用场景促使防晒市场更加细分,也让防晒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这样高价的防晒衣性价比很低了”。

在社交平台,不少消费者吐槽自己的防晒产品,比如防晒帽的帽檐不贴头,稍微起风就翻面;防晒衣并没有凉感,穿上闷热不透气;防晒伞的伞骨易变形、易折断;还有消费者晒出自己被晒黑的照片,直指某些防晒衣是智商税,容易拉丝起球不说,防晒效果还不如普通外套。

“防晒衣不算是智商税,但那些高价防晒衣就不一定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普通衣物同样有较好的防紫外线性能,甚至同颜色下,100%棉的普通衣物防紫外线性能比专业防晒衣更好。实际上,这些高价防晒衣所用材质,依然是寻常的涤纶、氨纶、锦纶等。所谓“黑科技”,不过是不同的面料配比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已。

“紫外线分为三个波长,我们防晒主要防的是UVA和UVB这两种紫外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医学美容科主治医师张会敏介绍,UVA穿透深,是皮肤老化、变黑的主要原因;UVB穿透浅,导致红斑、脱皮、晒伤等现象,即“晒黑UVA,晒伤UVB”。

大部分防晒衣会有UPF标识,指的是防UVA和UVB的能力。我国执行的是欧洲标准,要求UPF>40,T(UVA)AV(长波紫外线透过率)<5%。“实际上UPF值没那么重要,应该注意的是UVA透射率不能太高。”张会敏说,这是普通衣物与防晒衣的最大区别。

张会敏建议,物理防晒是最经济高效的防晒方式,防晒衣不必过多追求“黑科技”,选择锦纶为主要材质的防晒衣,透气性高,更适合日常使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