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化步伐同步,中国锂电装备企业也在加速出海。
【资料图】
10月21日,先导智能在德国举办公司收购合作揭牌仪式,宣布全资收购德国自动化装备制造商Ontec Automation,收购完成后,将利用其位于巴伐利亚的标准厂房和工厂用地,承接机器设备、工艺技术、人员配置等资产,为欧洲客户提供本土生产、加工和服务。
此举意味着,先导智能成为第一家在欧洲本土建设技术服务和生产加工能力的中国锂电装备企业。
“此次收购是先导智能全球化运营的重要举措,将为海外市场开拓提供强劲的战略支持和动力。”
先导智能董事长王燕清出席仪式时表示,此次收购将让先导智能获得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的非标装备本地服务队伍,也将进一步在工艺技术、服务质量等方面优化提升,成为本土生产、加工、服务能力的重要力量,提高对欧洲客户的服务能力。
事实上,作为国内锂电装备领域的头部企业,近年来,先导智能的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
2019年,先导智能获得特斯拉锂电池组装线订单和欧洲新兴电池企业Northvolt 19.39亿元锂电池整线订单。2021年,先导智能获得德国宝马新能源电池pack整线订单。
进入2022年以来,先导智能又先后获得ACC 14GWh锂电池整线订单和大众汽车20GWh锂电池整线订单。
数据显示,先导智能在锂电池等新能源装备领域市场占有率多年据欧洲第一和全球第一。
海外订单不断增长的同时,先导智能在全球各地的布局也同步展开。高工锂电获悉,截至目前,先导智能已经先后设立了美国、日本、韩国、瑞典、德国、法国、荷兰子、土耳其、斯洛伐克等国家子公司和越南办事处,加速在全球尤其是欧洲市场本土化能力。
而随着此次在欧洲本土化的进一步落地,先导智能的海外业务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也将助力其国际化战略的进一步部署。
“先导具备的不只是国际化的战略视野和战略布局,我们的研发创新、人才团队、本土服务都在一步步实现国际化。”王燕清认为,未来的先导,一定是一家世界级的智能装备领军企业。
欧洲动力电池“新基建”
先导智能加速欧洲本土化布局的背后,是来自欧洲动力电池领域新基建所带来的强劲市场需求。
作为全球除中国之外的第二大汽车市场,欧洲的电动化节奏越来越快,2022年1~9月,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7.6万辆,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21.6%。
电动化加速带动的动力电池需求也在水涨船高。数据预测,到2026年,欧洲动力电池需求超690GWh,近2021年总需求量的8倍。
强劲的需求下,欧洲正在举全力进行动力电池领域的强链补链部署,来自T&E一份报告显示,欧洲已建设或正在建设的超级工厂总数达到38个,预计总年产能超过1000GWh。
在这场欧洲动力电池领域的新基建中,参与主体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扩张最为迅猛的是欧洲本土的新兴动力电池企业,如瑞典Northvolt、法国ACC、法国Verkor、英国Britishvolt、挪威FREYR、挪威Morrow、意大利Italvolt等。这些企业凭借当地政策扶持,以及车企订单资源倾斜,产能部署正在快速推进。
第二类是以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为代表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2022年以来,上述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布局明显加快。
例如,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工厂的基础上,开始部署第二个(匈牙利)和第三个工厂,远景动力同时布局英国、法国、西班牙三个工厂,国轩高科上半年在德国哥廷根工厂部署生产基地,蜂巢能源也开始布局欧洲第二个工厂。
第三类是以LG能源、SK on、三星SDI为代表的韩系企业,其占据目前欧洲车企的主要配套份额,并同样在加速扩产。
第四类是车企自建动力电池,包括大众、特斯拉等车企都在欧洲部署动力电池工厂,并相继发布了规模宏大的动力电池产能规划,
上述四股势力的动力电池产能部署,对于配套锂电装备的需求都提出了迫切且极具规模化的需求,按照目前1000 GWh的产能部署测算,仅欧洲市场带动的锂电装备需求就超过3000亿元。
然而,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对于羸弱的欧洲动力电池产业链而言,不仅缺乏本土化的电池供给,同样也缺乏成熟的锂电装备供应商配套,这自然就给了以先导智能为代表的中国锂电装备企业以新机会。
高工锂电粗略统计,2021年下半年以来,包括大众、ACC、宁德时代等企业在欧洲释放的设备订单就超200亿元,这其中,大部分都被中国头部设备企业拿下。
以先导智能为例,数据显示,其2021年出口业务14.8亿元,占整体业务比例14.3%,2022年上半年,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海外订单占获得订单的30%以上。
上半年以来,先导智能对外公开的欧洲市场订单中,包括ACC 13GWh锂电池整线订单和大众汽车20GWh锂电池整线订单,此外,包括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企业的欧洲项目配套中,都能看到先导智能的身影。
先导智能欧洲本土化看中国锂电装备全球竞争力
能在全球工业制造领域大本营德国,实现锂电装备的“中国输出”,这对于中国锂电装备产业而言,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背后,是过去十多年来,国产锂电设备在中国新能源产业领跑全球的发展之下,通过技术不断迭代和产品打磨锻造而孕育出的“市场化硕果”。
一方面,国产锂电设备的性能已经丝毫不逊日韩对手,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经在国内动力电池制造中实现了大规模替代进口并开始加速出口,为国产设备进入欧美电池企业和主机厂供应链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欧洲动力电池新基建将对锂电设备领域提出高效、稳定的生产交付要求。而和日韩企业相比,中国头部锂电设备企业当前具备更快速稳定的交付能力,已经成为欧洲电池企业加快产能建设释放的重要选择。
在中国锂电装备企业中,先导智能也是最先将视野投向国际化的企业,早于2020年,王燕清在第十三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上,就曾分享过先导智能在全球化布局时的思路和优势:
拥有核心技术、全球化产业规模和丰富的头部客户合作经验;
与国际接轨,具备全球化产品思维,符合国际产品设计标准;
理解并应用智能制造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降低产线运营成本;
建立全球化服务体系,拥有经验丰富的国际研发、产品、售后服务团队。
以先导智能作为样本,高工锂电认为,中国锂电装备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优势正在逐步凸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市场化锻造的过硬产品力。
先导智能在锂电装备领域的主要产品包括新型合浆系统、涂布设备、辊压(分切)一体设备、模切设备、卷绕设备、叠片(切叠一体、热复合叠片)设备、电芯组装生产线、化成分容测试系统、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工业信息化MES系统等。
无论是整线解决方案、单机设备性能还是整体市场表现,先导智能均实现了全球领跑,如:先导率先在全球推出46大圆柱电池系列整线解决方案,全极耳、多极耳大圆柱卷绕机单机效率行业最高;最新推出的辊压分切一体机,能满足客户1500mm超大辊压宽幅定制化需求;研发的高效叠片(切叠一体、热复合叠片)设备成为行业行业技术标杆,至今累计市占率超50%。
2017年初,先导智能全资收购锂电池后道化成分容方案商泰坦新动力,并同步布局从制浆、涂布、辊压、模切、卷绕/叠片、组装、化成分容、模组pack、智能物流、MES智能工厂等锂电池整线交钥匙解决方案,成为全球行业内唯一一家真正100%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电池整线解决方案服务商。
二是基于国际化视野所建立的产品标准、设计和服务。
先导智能在欧洲市场的成功有赖于国际化战略的成功指引。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之初,先导智能便以前瞻性视野提出国际运营战略,并率先在欧洲多点布局,深入探索海外本土化经营之道。
如今,先导欧洲本土团队已达到400余人,长期固定服务于海外客户的工程师团队达1100余人,公司搭建了成熟的欧洲本地供应链体系,与西门子,ABB,Festo等多家核心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
高工锂电获悉,先导智能拥有符合欧洲CE/美国UL标准等先进设计理念植入产品设计,从研发源头进行管控,严格按照欧美认证规范和要求进行设计,符合国际标准。同时搭建了一套全球化的服务和项目管控体系,目前已经形成国际贸易框架的供应链体系。
三是对于全球客户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尤其是在整线制造上具备的解决方案和能力,这是其获得欧洲车企及新势力客户的关键。
面对欧洲新一轮市场需求,主要集中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和车企,由于对于产能部署的速度要求更快,因此其需求集中在整线设备上。而这也是先导智能重点的方向。
截至目前,先导智能可以提供涵盖方壳电池、圆柱电池、软包电池、固态电池等各类电池类型在内的锂电池智造整线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欧洲电池企业、车企可以借助先导智能在装备研发及整线流程的领先经验,结合自身的差异化特点,快速建立生产体系。
四是全球领先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能力,以智能制造推动全球零碳转型。
随着欧盟碳关税落地,动力电池产业链零碳转型竞速,对电池生产流程的节能与低碳标准提出更高要求。
先导智能依靠整线战略和持续不断的绿色工艺革新,为客户提供从电芯到模组PACK的全产线服务,通过打通电池制备各环节,带来更高效、更节能、更加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帮助电池企业降本增效。
同时,通过智慧工厂透明化、数字化管理,先导助力客户构建产品制造全流程追溯体系,进而实现电池制造全生命周期的监测与监督。
长期来看,先导智能作为中国锂电装备制造企业的代表,加速“欧洲造”的战略透露出几大重要信号: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加速全球化,除了电池、材料之外,装备领域的全球化也是重要主线。中国锂电装备方案开始进一步向全球输出。
中国锂电装备企业的国际化部署,一定要重视本土化制造,同时还要在本土化服务、本土化研发领域做相应布局。
通过本土化各个方面的推进,将进一步提升提升中国锂电制造的能力,并将进一步向全球各个区域复制。
碳中和目标下,全球交通与能源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动力电池是这场变革的中心。以先导智能为代表的中国装备企业,将依托自身的解决方案,赋能国内外电池企业、车企构建其核心部件智造领域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