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总裁 陈黎明

核心观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智能汽车市场在回归商业本质,高级辅助驾驶的价值已获得用户认可。在此背景下,高速NOA市场今年和明年将迎来爆发。

•行业面临用户体验不够极致、产品开发周期长迭代效率低、品牌力提升乏力等挑战,数据闭环可解决车企痛点,助力打造持续生长的智能汽车。

•基于数据驱动的开发范式,地平线提供完整、成熟、易用的产品货架,加速整车量产开发。通过底层的软硬结合、应用层的软硬解耦,在提供高效能底座的同时,也能保证高频应用软件的快速迭代。

•征程5在硬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编译器的优化,在过去一年里将性能提升了10%,达到1531的FPS。征程5在多达71%的典型视觉神经网络模型里,绝对计算效率高于主流竞品;平均能效是主流竞品的5.58倍,其中76%的模型能效是竞品3倍以上。通过工具链的不断优化,征程5还能够去适应新的模型,如Swin、DETR等transformer模型,满足研发所需。目前,征程5已获得超过10个项目的前装定点,出货量超过10万片。

•征程2单V系统方案,在C-NCAP测评中表现优异,得分超过1V1R甚至7V5R的方案。

地平线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已与100多家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支持20多家主机厂,有120多个前装开发项目定点,其中有50多个项目进行了量产;到目前为止,征程芯片已经出货超过280万片。

——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各位业界同仁、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百人会的邀请。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我们在自动驾驶领域,研发过程当中的一些观察和我们取得的一些成果,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用户价值引领汽车智能化变革新征程》。

主要从三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目前观察到的行业的一些变化和我们的观点;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自动驾驶发展过程当中,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地平线的一些思考和解决方案;第三也给大家汇报一下,地平线在量产实践当中的进展和价值创造。

在自动驾驶发展过程当中,有两个技术路线,一个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渐进式演进路线,一个是以 Waymo 为代表的跃迁式技术路线。特斯拉是从 level 2 开始,一直在往上推进自动驾驶的发展,通过自己生产的车大量的在路上跑收集数据,然后不断地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来推进自动驾驶不断往前发展。那 Waymo 是跳过了 Level 2、Level 3 直接就去进攻 Level 4。在过去十年的自动驾驶演进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 Level 4,实际上还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技术问题。去年我们也观察到一些 Level 4 的科技公司,也开始降维打击,从 Level 4 直接到了 Level 2++,能够尽快地实现商业的闭环。

从地平线来讲,我们也是一直相信自动驾驶需要一个更漫长的时间,渐进式地一步步来发展。在我们的产品设计、开发、研发当中,也是遵循这样的一个理念。

下面再看一下市场对自动驾驶的认知。我们看到自动驾驶的用户价值方面已经得到了更高的认可,整个行业也是不断地趋于回归商业本质和用户价值驱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从用户的需求来看,易车研究院做了一个市场洞察, 2021 年,很多用户在选车的过程当中,都把减轻驾驶疲劳作为首选项。排名靠前的还有解放双手,以及保证行车安全。另外睿思齐研究院也有一个发展报告, 2022 年,对于已经使用过高级辅助驾驶的用户来讲,最让他们满意的,是使得驾驶更加轻松,同时也使得驾驶更加安全,更加可靠,这是用户使用以后的一些感受。同时从产品价值来看,可以看到在选用电动车的时候,智能化功能已经是排列在 TOP3 了,有 60% 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智能化的功能,已经远高于动力、噪音等原来传统的选车指标。对于买自主品牌、高端品牌的电动车客户来讲,智能化功能已经排到了非常高的一个level,已经到了 NO.2,远远高于以往得知的高端品牌。所以说从整个市场来看,我们观察到整个市场在回归商业本质,同用户价值来驱动开发。

另外,我们也观察到自主品牌自动驾驶的装配率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特别是去年跟 2021 年相比增长了 10 个百分点,高于很多咨询机构的预测。在后面几年,我们也预测整个市场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到 2025 年预估会达到将近 75% 的装配率。终端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提高。

我们也看到很多媒体,对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进行了评测。结论是这个功能正在从可用到好用,这就是认知上和感受上的提升。这对接下来 NOA 的发展,我们认为会有非常大的推动。我们预测今年和明年,高速领航辅助驾驶 NOA 会有一个大的爆发,后面持续的增长会超过 level 2 基本的辅助驾驶功能的增长。

接下来再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挑战和我们的解决方案。自动驾驶在过去 10 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还是有很多痛点。一个是虽然在传感器、域控制器等等有很多投入,但是在体验上还是没有满足用户的期望。昨天余博士有一个分享,在算力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客户的体验没有线性的增加,这是行业目前大家的一个感受。再一个是产品开发的周期太长,效率比较低,特别是原来基于规则的开发范式,当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在效率上,还有开发周期上显得很难去支持研发的需求。另外还有一块就是在产品的产品力上面,怎么去真正有亮点,能够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而且特别是终端用户,已经从把车纯粹地当为一个车,更多地去转向一个消费电子这样一个转变,对车在性能上、功能上和体验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通过数值闭环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好的方法。通过数据闭环的驱动,软件不断地持续改进,不断地提高学习的能力,不断地打磨客户的体验。通过软件 2.0 的数据驱动的开发范式,可以大大地提高研发效率,不断地去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客户的体验,同时增加产品的品牌力。

软件 1.0,rule-based 适合比较简单的场景,随着自动驾驶场景的不断复杂化,整个开发的效率和投入都非常大。那么数据驱动的开发范式,软件 2.0 就凸显出它的优势来。地平线提供比较完整、成熟和易用的一个产品货架,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和车企去进行不断地开发。我们提供芯片、开发套件、开发板、SOM板等等,还有参考设计。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提供基础的一些软件,还有相应的中间件来支撑芯片更好的发挥性能。我们也会提供一些感知算法。为了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和主机厂更好地开发产品,我们还开发了强大的工具链和云训练平台,帮助快速地进行数据驱动的开发和迭代。我们这个工具链,它还是一个比较 powerful 的一个工具链。不管是在量化前进行训练,还是量化后进行训练,它都可以很好的对模型进行训练。同时通过编译器的优化和转换,让它更好地与硬件芯片进行有机的配合,把性能发挥到最大,把芯片的峰值算力最好地利用起来,最后部署到 embedded 的系统里边去。

数据驱动的闭环架构和艾迪开发平台,这里我就不多讲了,在开发过程当中和车的运营过程当中都可以不断地去收集这个 corner case,把数据回传到云训练平台上,不断地进行模型的训练和升级,最后再返回到车里边,让整个车的生命周期过程当中都可以不断地提升它的性能。同时也对整个开发在数据挖掘、标注、优化等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另外,大家都在讲软硬分离,我们提的是软硬协同和软硬分离,通过这个矛盾的统一来整体提供一个高效的开发底座,使得应用端能够保证高频的应用软件的快速迭代。芯片与基础的软件、中间件包括一些算子进行深度的软硬协同,同时在应用层又进行分离,使得主机厂跑在别的平台上的算法也很容易移植到我们的平台上来。

再着重介绍一下征程5,征程5在性能上,过去一年里边也提升了10%。这里我讲的性能是指就是每秒钟能够处理多少帧的速度,就是FPS。我们刚发布的时候就 1380 多帧,硬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编译器的优化,把性能提升到 1531 帧。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得到了 10 个项目的定点,出货已经超过了 10 万片。

征程5之所以被广大的客户接受,它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安全底座,在 ISO26262 这边,我们不管是开发流程、架构、产品底软、工具链等等全都是得到了 ASIL B 的认证。另外包括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芯片可信度这些都得到了认证,是目前可能得到认证最多的一款芯片。

BPU 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讲得太多,最重要的是软硬协同,我们是开发过程当中,设计过程当中就充分考虑了,常用的算子和神经网络怎么通过硬件来加速它的并行运算,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率。这是我们考虑最多的地方。我们有自己的IP,通过核心的计算架构来支撑性能提升。

征程5在性能上跑了各种模型,通用的视觉神经网络,每秒钟能够能够处理多少帧,这个速度超过 70% 的模型我们优于竞品。另外还有一个是效能,也就是每 1 瓦它的性能是怎么样?这一块我们是远远超于我们的竞品,我们差不多是所有主流的竞品芯片的 5.6 倍,包括76%的模型上,我们差不多都是 3 倍以上。

虽然征程5芯片是在 2020 年开始设计 2021 年流片,然后像Swin,DETR 这些 transformer 模型是新出来的,我们通过工具链的不断优化,能够去适应新的模型,来支持研发的需要和应用的需要。它的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

另外在很多应用当中,神经网络模型,还是感知融合,建模、轨道规划这些都是分开在做的。目前我们也在芯片上跑通了统一的模型,端到端实现了从感知融合建模到轨迹预测是一个大模型,对性能的提升,对整个研发,后面的开发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征程5它不管是在性能上,还是在适应性上,都以非常好的性能来支持整个研发的需要。

最后我再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量产的一些实践。征程2作为全球唯二的单V方案——另外一个是Mobileye——它能够提供典型 Level 2 的 ADAS 功能,目前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第三代荣威 RX5 上,那么也得到了C-NCAP比较好的一个积分。跟其他的包括 1V1R 甚至 7V5R 的方案相比,我们在 AEB 的评估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一个评分。另外就是我们最新的征程5,在理想L8/L7 Pro 上已经量产,一些媒体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论说我们这款芯片表现出来的性能是非常不错的,这也是对我们芯片性能的再一次证实。

除了目前的征程2、征程3 和 征程5 芯片的量产,我们也在开发征程6 芯片,今年年底我们也会有新的消息发布。同时我们跟很多的主机厂在进行合作,目前也有很多项目在量产当中。

地平线特别相信开放合作和共赢的理念,我们跟 100 多家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目前在支持 20 多家主机厂,有 120 多个前装开发项目定点,已经有 50 多个项目进行了量产,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出货超过了 280 万片。

这是今天给大家汇报的内容,相信合作、开放和共赢,我们愿意与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努力,不断地推动中国自动驾驶的发展。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