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4月20日,由世纪新能源网、中国氢能100人论坛主办,氢能观察承办的第三届世纪氢能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示范引领 协同创新”为主题,充分发挥政府及行业龙头的引领作用,促进氢能产业“政产学研金”的深度融合,推进制、储、运、加、用等产业链各环节全面发展。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工程院、工程研究院院士张久俊表示,氢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产业化之路面临着“燃料电池动态运行条件下的耐久性不足”的科学技术挑战、“燃料电池堆各个部件的高昂价格”的经济挑战以及“加氢设施的普及程度太低”的基础设施挑战。
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白勇针对目前储氢技术指出,目前,国内主流气瓶企业的IV型瓶业务均感受到了来自下游市场的需求催动,开始由实验研发进入与终端应用协同的产品开发阶段。大部分在接下来两年将联合合作企业推进IV型瓶产品的应用,到2025年前后国内Ⅳ型瓶发展有望迈入正轨。
ACME集团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赵英朋表示,据推测,目前,我国的储氢需求分别为700吨、2500万吨,如果这些氢全部转化为氨,则对应的氨储量分别为4000万吨、1.4亿吨,约需要水容积为5万方的双容罐1000座和3500座, 我国约有2800座县级城市,相当于在我国的每座县城建设1-2座5万方左右液氨储罐,即可满足2050年我国的储氢需求。
三一重工集团三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长河认为,发展氢燃料重型车辆是“双碳”战略重要抓手,并且有显著的技术领先性和经济效益,内生动力足。随着氢相关部件成本快速降低,氢燃料重型车辆预计TCO成本在2025年后与柴油车相当,2030年与纯电动相当,具备竞争优势。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钟财富表示,未来在我国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不仅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而且也是完全经济可行的。氢消费的占比一方面取决于绿氢成本下降速度,另一方面是碳排放成本,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氢能将作为工业领域深度减排十分重要的手段。
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仲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