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及调控模式产生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减碳效果明显


(资料图)

目前氢能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对税收和就业的贡献将来可能超过风电、光伏,并形成万亿元级甚至十万亿元级市场。”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英歌说。

在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储能战略市场与产品管理总监李秉文看来,光伏发电、储能、氢能和智能电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4个关键因素,而跨季节的长时储能需要氢能去解决。

那么,风光储氢项目究竟是如何“施展魔法”的?以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为例,该项目主要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输氢五大部分。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利用光伏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这些氢气将替代之前的天然气制氢,作为还原剂供应至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有限公司,生产炼油装置。通过此模式,该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

另外,据张福龙介绍,京能乌兰察布150万千瓦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已于4月正式开工。该项目充分利用现有火电的灵活调峰能力,通过先进风力发电技术,将凉城县丰富的风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约36.28亿千瓦时绿色电能,节约标煤约125.5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4.69万吨。”

建议企业不要盲从

在多位与会专家看来,风光储氢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李秉文认为这一市场会越来越大。他介绍,以风光储氢市场的一部分——光储融合为例,预计今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将达到84.9吉瓦,到2030年市场占比将达到55%以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推进,西北五省的风光新增装机量将超170吉瓦,到2027年,新增电化学储能规模预计可达55吉瓦时。

张福龙称:“风光火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的推进,一定会带动上下游一批项目投资方、设计方、设备提供方、运维方等不同环节的企业进入,让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变得更加活跃。”

“地方政府和能源央企、国企依然是风光储氢项目建设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他们承担着引领能源转型的重任。对于其他相关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是大家可以获得更大收获的时期。”张福龙说,“但是,我们呼吁企业要理性看待这一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不要盲目追随,而要掌握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业务和节奏。”

张福龙同时提醒:“无论是风电、光伏,还是储能、氢能,都要考虑怎么让它们互相配合,怎么让清洁能源份额变得更大、更稳,而不能让各能源品类之间造成无谓的内耗。”

文 | 中国能源报记者 张胜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