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点击右上角

然后"在浏览器中打开"

圆梦当老板 一年就盈利

作者:韩梅 何欢 来源:巴中晚报

——平昌人陈刚的返乡创业路

  从平昌县城出发,在巴达高速驷马站下高速,沿着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行驶近20分钟便抵达驷马镇当先村。村子尽头,一排标准化厂房映入眼帘;车间里,几十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生产工艺,这是由当先村村民陈刚返乡创办的特种玻璃生产公司。

  打工路上饱尝艰辛

  1973年,陈刚出生在当先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他毅然走上了打工之路。回忆起打工时的心酸经历,陈刚仍历历在目。

  第一份工作是二十年前在西安当铁路工人,10多元钱一天的工资对他来讲像是一个天文数字。“工资很高,但是每天都吃不饱,中午只有两个馒头。”当时的陈刚,只有一个念头:多坚持一天就能多挣10多元钱,即使饿着肚子也值了。凭着一股冲劲,陈刚硬是坚持了三个多月,挣了近千元钱。捧着“巨款”,无法言喻的喜悦让他晚上睡觉也笑醒。

  随后,他辗转新疆、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打工,做过建筑工人,下过煤窑,干过车床……陈刚从未在父母面前提及艰苦的打工生活。1997年,父亲患癌症去世前拉着他的手念叨,要是陈刚当上了老板,就不用出去打工,那该有多好。父亲的话让陈刚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创业。

  梦想照进现实里

  在近十年的打工经历中,陈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有了一些积蓄,想要创业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寻找好的项目成了他日思夜想的大事。

  在浙江打工时,偶然的一次机会,他接触到了一家做玻璃产品的企业,人物、花鸟等各种漂亮的图案竟然还能在玻璃上雕刻出来,“当时我就被他们的产品吸引了,我想,如果是我们家里装修房子,肯定想买这么漂亮的玻璃。”

  2003年,陈刚回到巴中,选择房地产发展较好的通江,租了一间小办公室,没有空压机和喷沙机,双手也能做到;请不起工人背材料,自己加班加点地背;找不到客户,一家一家敲开门去问;买不起安全头盔,拿个纸箱挖三个洞套在头上将就……付出总会有收获,凭借着准确的市场眼光和产品质量,陈刚生产的玻璃在通江供不应求,一年后,他赚了20多万。

  随后,生意越来越好,公司也从小作坊变成了标准车间,“我在2014上海玻璃展览会上看到,我们公司的设备已经是国内最先进的了。”[!--empirenews.page--]

  创业致富惠及乡邻

  “我创业的梦想逐渐实现了,但老家的乡亲们还是没有富裕起来,我不能忘本。”当陈刚选择回平昌时,放弃了比当先村客观条件好很多的工业园。

  说干就干,2014年伊始,陈刚和当先村两委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顺利施工。截至目前,陈刚已投资近2000多万元,建起8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设钢化车间和工艺车间,解决当地近百名村民的就业难题。

  “我现在每个月能挣3000块。”当先村三社村民周群英在公司餐厅里“掌勺”,她告诉记者,每天中午都有七八十名工人来吃饭。

  厂区右侧的办公大楼和员工宿舍已经建好,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房间里的办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尝过生活苦难的陈刚,善待每一位员工,帮助村民实现就业收入近400多万元。

  记者手记

  从一个打工仔如何摇身一变成了一名返乡创业的企业家?一切源于他有一颗吃苦耐劳、宽于待人的心。在车间里,工人罗福生说,自己仅仅当过车工,却有幸被陈总赏识,不仅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问题,公司还派出去培训,学习专业技术,这一辈子都会感激陈总。

  记者所采访到的工人,一致对陈刚表示感激,这种感激不是因为他是老板,而是对他一种肯定。或许,陈刚的企业不是规模最大的,但秉持着一颗不骄不躁、始终把做实业当成事业的决心,相信企业一定会走得更远。

2/2首页 上一页 1 2
分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