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变身“土鸡王”
——记四川省巴山娃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俊璋
“老吴,往这边喂食,我要逮几只……”记者在通江县春在乡茶叶梁山的土鸡养殖场见到吴俊璋时,他正在抓鸡。身为四川省巴山娃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些又苦又累又脏的活儿本来是可以不用干的,但吴俊璋却说:“创业路上,事必躬亲。”
吴俊璋出生于通江县双泉乡,1998年国企改革后外出闯荡,先后在深圳、惠州、重庆等地打拼,10多年的时间里,他从普通工人做到了职业经理人,年薪达到40万元。就在事业有成时,他却毅然辞职,回到老家养起了巴山土鸡。
“身在职场,经常会在外面应酬,但很少能吃到家乡的生态食品。”在外地做职业经理人时,吴俊璋十分怀念家乡土特产的味道,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留意有没有老家土鸡,“很可惜,在外面真的很难吃到真正的土鸡。”
“如果我把老家的生态鸡、腌腊制品开发出来,在沿海一带的市场前景肯定相当大。”瞅准商机的吴俊璋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决定养殖巴山土鸡。
2009年初,吴俊璋在通江县春在乡租赁了三百多亩林地准备先把养殖场建起来,但他没有想到,创业路上困难重重。
“养殖场区缺水,道路一直没有修通,农村电力没有保障。”
听说吴俊璋要在水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的地方搞养殖,亲戚朋友们更是不看好,连他的姑父王克荣都骂他是疯子。
顶着压力和不信任,吴俊璋开始投入资金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2009年12月,吴俊璋花二十多万元购买了当地农户的五千多只土鸡,打算等春节行情好的时候再卖出去,可因冷冻技术不到位,绝大多数鸡都腐烂了。
“本来流动资金就少,好不容易找来的二十多万又打了水漂。”吴俊璋至今想起那次事件,仍心有余悸。[!--empirenews.page--]
事后,吴俊璋找到了有养土鸡经验的刘俊书,让他担任技术场长。半年后,刘俊书不仅解决了养殖土鸡的技术问题,还把养殖场管理得有声有色。
但销售问题随之而来。由于吴俊璋养殖的土鸡周期长、成本高,在大型批发市场销售失利后,他重新定位,拓展高端市场。“找了一家以土鸡为主打菜的餐厅,利用餐厅顾客的口碑效应,我的土鸡很快便打入餐饮行业。”
从养殖到销售,吴俊璋感到“养土鸡”并不简单。他开始学习研究,到处寻找巴山土鸡的原种,打算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
2010年下半年,吴俊璋再次投入资金养殖3万只土鸡,建立了一个年生产能力800吨的食品加工厂,生产大巴山特色山鸡、腊肉、香肠等产品,开了专卖店,还把产品送到巴中和成都等地十几家大型超市销售,2010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2011年5月,四川省巴山娃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落户通江县工业园区。至此,吴俊璋“品牌梦”得以实现。
品牌已经建立,产品销售也不错,可吴俊璋并不满意。
“我发现网络销售市场空间大。”吴俊璋请来十多年前在自己手下工作、擅长网络销售的贾晓春。2012年,仅通过贾晓春搭建的网络平台,销售额就有750万元,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有了良好的口碑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后,吴俊璋决定继续发展壮大。他先后在通江县双泉乡、春在乡、回林乡等多个乡镇建立了林下土鸡养殖场,培育养殖大户50多户,带动养殖农户650户,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1800余人。
如今,吴俊璋建起了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了有机土鸡、有机土鸡蛋、风干鸡、腌腊肉等系列产品40多个品种,实现了加工畜禽产品800余吨的产业规模,目前产品销售到珠海、广东、北京、山东等大城市。
“2015年,我将在民胜镇方山村建一个巴山土鸡原种场,计划实施一个一千亩林下循环经济产业园。”对于公司的未来、产业链的发展和老百姓的致富路,吴俊璋在心中绘下蓝图,“再增加一条生产线,通过巴山土鸡的保种育种到深加工到市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更好助推区域畜禽产业发展,带动更多老百姓致富增收。”
记者手记
放弃高薪回乡创业,需要勇气;带动村民致富,需要智慧;发展家乡畜禽产业,需要责任和担当。在吴俊璋身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勇气、智慧和担当,更看到了当地老百姓致富增收的希望。
相信未来,吴俊璋一定能带着“巴山娃”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