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4日上午,青年电影人蓝灿昭带着他参与创作的短片《夏至前天》,登上戛纳国际电影节,迎来了这部作品的全球首映。影片以平淡清新的影调,描绘了一个小镇青年的生活镜面,背后折射的是城镇地区的变迁给年轻人带来的选择与思考。这是潮汕本土首部入围戛纳官方单元的影片。

今年28岁的潮州青年蓝灿昭,对电影兴趣浓厚,很早开启了电影创作之路。大一时他便开始写剧本,20岁时,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狗》问世,该片相继入围第32届洛杉矶亚太电影节、第34届波哥大国际电影节等国际性影展。之后,他在导演、编剧、制片、监制等多重身份中切换,参与创作的10多部作品,入围了200余个国际性电影节。


(资料图片)

在家乡潮州拍摄的《夏至前天》,让蓝灿昭第一次站上了戛纳的舞台,也通过镜头向世界展示了广东潮州的风物人情与发展变迁。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对话蓝灿昭,听他分享自己的电影创作之路和戛纳之行的收获与新起点。他说,“让来自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看到一个他们从来没有了解过的中国乡村,可以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走进戛纳

剧情短片《夏至前天》(A Bright Sunny Day)入围2023年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成为潮汕本土首部入围戛纳官方单元的影片。当地时间5月24日上午11时,《夏至前天》在戛纳电影节全球首映。

《夏至前天》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2021年夏天,一名潮州青年的家乡即将改造成度假村,他静静地等待着改变的到来。乡间生活平淡无奇,放牛、照顾年迈的爷爷即是全部。在阳光灿烂的一天,随着一个女孩的短暂出现又离去,青年平静的生活悄然变化——他在选择留下与离开之间徘徊,也在梦境与现实交织中彷徨。影片的最后,他躺在韩江中漂流,旁白诉说着对身边人一个个离去的不解,以及对自己何去何从的迷茫。

《夏至前天》剧照。

1994年出生的潮州青年蓝灿昭,是《夏至前天》的监制、编剧兼剪辑师。他告诉南都记者,在戛纳首映后,不少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是“清新脱俗”“画面优美”。他解释称,在此次入围的作品中,大部分影片节奏偏快,视觉冲击力强,也有不少是重金打造的大制作。而《夏至前天》则是呈现一片安静自在的中国田园风光,剧情平铺直叙,故事娓娓道来。

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夏至前天》在细节上的打磨和情感上的把控得到戛纳选片团队的一致认可。“这是一部静谧、优美、微妙的电影。”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艺术总监迪米特拉·卡雅如是评价。

《夏至前天》取景于蓝灿昭的家乡潮州市潮安区赤凤镇,剧中演员也全程使用潮州话。“虽然观众听不懂,但他们觉得语言很优美。”他向南都记者介绍,原本片子定位是黑白的,拍摄时的监看画面也是黑白的。但在后期剪辑时,他发现当时天气非常好,画面中家乡的生态之美给人带来特别的视觉享受。

短片中有一个场景,令他印象深刻:女主角坐在行驶的公车上望向窗外、阳光和树叶的阴影洒在她的脸上。“我把所有素材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就更加笃定我要彩色的那种感觉。”在他看来,这部影片的静谧优美,很大程度上是从视觉产生的。

《夏至前天》剧照。

《夏至前天》登上戛纳舞台,蓝灿昭向世界展示了家乡潮州的风物人情与发展变迁。“这是我个人对家乡的一种致敬,同时能把潮州文化或者说中国文化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去理解、认识,这是一件特别棒的事情。”

记录家乡

《夏至前天》是蓝灿昭专门在潮州拍摄的第一部作品。他向南都记者介绍道,上一部与潮州相关的作品《除夕》,拍摄于2016年,记录的是一位拾荒老人在新年前一天重复而又毫无新意的生活。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纯属即兴创作,没有任何提前准备。

《除夕》剧照。

蓝灿昭在潮州出生长大,最近十年主要在广州生活。“这些年我拍了不少片子,在广州的很多区域拍摄过,一开始会对这个空间产生兴趣,慢慢地也会觉得乏味。”他告诉南都记者,对于电影创作,他需要充满新鲜感的环境给予灵感。

蓝灿昭。

“我很早就想回家乡拍一部作品,但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题材。”近年来,他一两年才回一趟潮州,“那里对我来说是熟悉的,但同时又是陌生的”,蓝灿昭每次都能感受到家乡在变化,街景、乡村随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旧村改造的推进,在逐渐变样。

这也激发了蓝灿昭的创作欲望,他希望到这个新的空间通过镜头呈现一些故事,不论纪录片还是虚构片,能把这里当下的样貌保留下来,当以后回望起来它都是有价值的。

不过蓝灿昭不喜欢命题作业,而是等待合适的题材或者想法冒出来。直到2022年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朋友何钰鹏给他发来一个暑假作业,希望他帮忙看看,最后成就了《夏至前天》。

那是一部以“离别”为主题的剧情短片的剧本,讲述的是一个放牛青年跟着父亲和爷爷在农村生活,最后爷爷去世了,父亲去城里打工了,牛也跑丢了的故事。

蓝灿昭记得,他当时问过何钰鹏,这个项目是只想作为作业,还是打算去申报电影节,对方回复说希望去电影节。随后,蓝灿昭对剧本进行了修改,把故事情节设定在自己的家乡。剧情方面,保留了第一稿中的放牛青年设定,删减了“爷爷”的戏份,减少了“父亲”的角色,加强了“杂货店老板女儿”的戏份,增加了“日记”这一情节,以及农村发展变迁的大背景。这些灵感以及文化广场、杂货店、电器店、民宿和公车站等场景,都源自于他记忆中家乡的一景一物。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也基本都是本色出演。蓝灿昭向南都记者举例道,影片中的杂货店是他亲戚开的,亲戚在影片里出演了“杂货店老板娘”一角,她的侄女在东莞上学,放假回来帮忙看店,也在影片里扮演“杂货店老板娘的女儿”,也就是女主角。寻找男主角则费了一些功夫,由于小镇人口外流,符合放牛青年形象的人不多,最终蓝灿昭找到了初中同学的弟弟,对方曾外出工作,当时正回乡拍短视频。

《夏至前天》工作照。

蓝灿昭并不担心他们的“演技”,因为不论从成本控制还是演绎的效果来看,他们都是最合适的,“不需要演,只需要跟平常一样说话做事,呈现的状态反而更自然”。

“很多看过《夏至前天》的人都会问我,演员是不是专业的?观众不觉得他们业余,因为他们出来的状态特别好,看不出来是第一次接触电影。”蓝灿昭说。

意外之喜

蓝灿昭在看似随意的电影创作中常常收获意外惊喜。

《夏至前天》中有一个场景,男女主角在夜色中聊着留下与离开的话题,当谈到去大城市看看的时候,夜空中恰好飞过一架飞机,渺小而闪烁的灯光显得遥远、神秘,夜空下是在昏暗灯光中打篮球的孩子们,闲适而又触手可及。

纪录短片《除夕》的诞生则纯属偶然。2016年除夕,蓝灿昭回老家过年。在小镇的街道上,正在拾荒的猴先生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从小就知道猴先生,那是家长教训孩子时口中“不听话就让某某把你抓走”的存在,但并没有真正了解过猴先生。他突然生出好奇,想把对方的生活记录下来。他曾询问能否拍摄,对方没有作答,也并不抗拒。

蓝灿昭向南都记者回忆,一开始,他并不确定这能否成为一部作品,只是拿起手机跟随,远远地拍摄猴先生去捡柴火,回家生活、做饭、吃饭,两人全程没有对话,甚至连眼神交流都没有,平淡的一天枯燥甚至乏味。夜幕降临,猴先生看着蓝灿昭手机里播放的“春晚”,此时主持人正说着祝福新年的吉祥话,窗外灿烂的烟花迎接着新的一年。突然,猴先生转头看了蓝灿昭一眼,黑暗中对方的表情看不真切,但闪烁的泪光令人为之一震。这一幕被另一部手机记录下来,“我当时就觉得这个片子成了”。

实际上,蓝灿昭并非科班出身。他告诉南都记者,原本学习音乐,主修长笛的他,觉得在这方面没什么天赋,加上喜欢看各类电影,所以大学去了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影视与动漫学院。后来又开始自己读书看电影,“大一那一年,硬盘里存了1000多部电影”。再后来,他便萌生了拍电影的想法。

大一暑假,他开始写剧本,大二上学期找同学凑了两万块钱,正式走上电影创作之路。2015年,20岁的蓝灿昭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狗》问世,该片相继入围第32届洛杉矶亚太电影节、第34届波哥大国际电影节等国际性影展。

此后,他以导演、编剧、制片、监制等身份参与创作的10多部作品,先后入选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在内的200余个国际性电影节并获奖。

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年纪轻轻就能拿到国际性奖项,似乎证明了他是个“天赋型选手”,蓝灿昭觉得,“我只能说有一定天赋,因为做电影我会觉得特别轻松,我每时每刻都会去留意身边的生活或者所处的环境,然后去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不会特别累或者特别刻意。”

电影之路

20岁刚接触电影创作时,蓝灿昭便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30岁之前要去三大国际电影节(即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他很清楚,自己虽然有一定天赋,但也“只是一点点而已”。

蓝灿昭。

蓝灿昭还记得,当初《狗》制作完成后,他自己还挺满意,于是把片子给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一个选片人,请对方帮忙看看。“我在邮件里介绍说,我是一个大二的学生,刚做了第一部片子,讲从一个流浪狗的视角,看到了广州不同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希望你看一看,给个意见。”

等了一个月没有回复,“我就想算了,可能人家没什么兴趣”。令蓝灿昭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刚放暑假正回潮州的高铁上,他收到了对方的回复,“他说这部片子令人印象深刻,是那一年他看过最独特的中国电影”。不过对方并没有邀请他去参加电影节,“我以为人家就是客套一下”。

毫无经验的他和制作团队,开始向各类电影节海投作品,蓝灿昭还记得,那时候很多电影节都需要刻录DVD邮寄过去,特别麻烦。慢慢地,他们收到一些入围通知,也将作品在一些电影节上映。

直到当年12月,那天正好是蓝灿昭21岁生日,他再次收到那位选片人的邮件,对方向他邀约,希望《狗》能在鹿特丹电影节放映。

“我很开心,第一个片子能去鹿特丹电影节,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蓝灿昭告诉南都记者,他还跟对方炫耀说,《狗》刚在另一电影节也上映过,结果对方一听,就说不行了,他们要求作品去首映,至少要是欧洲首映。蓝灿昭的处女座就这样与欧洲前五的电影节失之交臂。

“那时候不懂,后来才知道很多电影节都有这样的要求。”这些年,蓝灿昭一边在电影路上创作,也一边熟悉各大电影节的特色、要求。他和何钰鹏合作的上一部作品也曾申报戛纳电影节,但没有入围。“今年过年回老家还跟朋友提起,别人快30岁了焦虑的是没有结婚,我焦虑的是没剩两年了,还没进过三大电影节。”

没想到转机很快到来。

今年3月6日,蓝灿昭收到戛纳电影节方面的邮件,《夏至前天》终于圆了他的“戛纳梦”。

《夏至前天》剧组亮相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5月,他和何钰鹏等五位主创受邀前往戛纳。“世界各地的游客、电影人、影迷都聚到这里来,像一个小地球村一样。”在戛纳,蓝灿昭见到了是枝裕和等国际著名导演,也结识了很多电影制片人、发行商,也收到很多合作邀约。

蓝灿昭将此次戛纳之行视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回望过去的作品,虽然有所成就,他也会觉得有些稚嫩、有瑕疵,“有的甚至比较粗糙,《除夕》拍摄一天,后期制作三天,《夏至前天》成本只有10万元左右,拍摄很赶,只有三四天时间。”

他希望,目前积累的成绩能够为今后的电影创作换取更多资源和空间,也期待今后多参与国际项目,去了解不同的国家。“我一直对自己的创作比较包容,不给自己设限,我相信当我经历了更多项目,看过世界之后,未来的作品会比现在好。”

谈起这部在戛纳全球首映的潮汕本土作品,蓝灿昭说,“让来自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看到一个他们从来没有了解过的中国乡村,可以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出圈”广东人》系列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视频:南都记者 陈燕 实习生 安然然 李晓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