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住”的问题,是本届特区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一年来,公屋轮候时间从6年降到5.3年,2023/24至2027/28年度五年期的公屋供应可达158800个,我们希望能就着这个向好的势头为香港带来房屋问题的解决办法。”近日,香港特区政府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接受GDToday记者专访时透露,简约公屋建设进展快速,已开启首批项目招标工作;而新近推出的“乐建居”计划也进展顺利,未来可为中产提供“居屋”之外的更多选择。
乐建居“替补”居屋让中产上楼
今年6月中旬,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私人参建资助出售房屋先导计划“乐建居”,鼓励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出售单位,并以市价的六五折出售给合资格的市民。计划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为政府拿出土地公开招标,让私人发展商投标兴建房屋;另一种则为私人土地模式,发展商可向政府申请改划其土地以兴建资助出售单位,政府则会在地价方面提供优惠。
(资料图片)
“计划推出至今,收到的反馈都是相当正面。”何永贤说,已经有好几家私人发展商对计划表现出兴趣,有意拿出手中的土地与政府洽谈相关的项目。而政府将用于招标的首幅土地,也将按部就班于今年年底推出,“我们同时会跟进相关土地的社区配套设施,但建楼、卖楼的时间表则要看私人发展商的进度。”
“这是一个照顾中产的计划。”何永贤坦言,自己做“乐建居”,就是为了给希望置业的香港中产提供更多机会。对于香港中产阶层来说,他们既无法申请公屋,本身的收入又难以追上高企的房价,而可以参与抽签以优惠价购买的“居屋”实在“僧多粥少”。何永贤说,面向中产的“居者有其屋”计划也是自己的团队参与建设,“2022年推出了九千个单位,直接超额认购26倍。”如此悬殊的比例,让何永贤决定要推出一个“支援”计划。
“申请不到居屋的市民,就可以来看看‘乐建居’。”何永贤说,为了方便市民,“乐建居”的买家资格、转让限制等完全看齐“居者有其屋”计划。何永贤表示,“居者有其屋”和“乐建居”两个计划相对独立,时间表上也会相对错开,相当于给市民更多上楼机会。
但“乐建居”也与“居者有其屋”有着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特区政府和香港房屋委员会不会向发展商回购“乐建居”未售出的单位。“过往引入私人发展商建居屋,无论私人发展商卖得好不好,房委会都会负责把所有的单位买下来,而这次我们坚决不‘包底’。”何永贤认为,特区政府不“包底”,能推动发展商对自己设计的房屋负责。此外,为了保障房屋质量,“乐建居”还要求发展商聘请独立的专业人士对房屋进行检查并出具报告,得到政府认可才能面向公众发售。何永贤透露,从开始建设到最后收楼,独立人士会全程跟进,即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而最后的独立报告政府也会面向业主公开。
“‘乐建居’,就是希望让市民们安居乐业。”何永贤说,去年上任之初,自己和团队就开始筹备引入私人发展商建楼事宜,“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既吸引发展商,又能给市民一个承担得起的价格。”最终,经过一年的研究,“乐建居”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乐建居’是一个先导计划,在日后和市场的互动中还可以继续优化。”何永贤希望,“乐建居”的试点,能最终开拓出一种为市民提供更多土地和房屋供应的模式。
简约公屋如“救生艇”可提速两年
香港房屋问题由来已久,其中衍生出的劏房笼屋更是触目惊心。根据特区政府公布的数据,传统公屋目前平均轮候时间仍长逾5年、超过10万户居民住在劏房。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2022年10月公布施政报告时提出,要在5年内快速建成约3万个简约公屋,供轮候传统公屋者申请入住,再等候迁入传统公屋,以填补传统公屋供应不足的缺口,改善基层市民居住环境。
“第一批简约公屋已经开始招标工作。”何永贤透露,简约公屋项目进展十分快速,6月30日已开始进行首批项目的招标。“和传统的建筑项目相比,真的快了两年多。”何永贤期待简约公屋最快可于2023/24年度开工,2024/25年度首先落成的元朗攸壆路项目就能推出,用于改善基层市民居住环境。
“简约公屋就是救生艇,我们都想能尽可能开快点。”何永贤说,自己和许多住在劏房的市民交流过,亲眼看到他们生活的环境,明白他们一天都不想多等的心情。“很多是妈妈带着几个小孩子住在劏房里,看着小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太难受了。”何永贤表示,传统公屋的建设也在全力推进中,但简约公屋可以更快落成,能明显缓解市民们的居住压力。“目前最新的数据是2023/24至2027/28年度五年期可以供应128800个公屋单位,加上30000个简约公屋单位,就是158800个,比过往同期多了一半以上。”何永贤相信,有了充足的供应,轮候时间才能慢慢下降,房屋问题才能有向好的趋势。“公屋轮候时间从我刚上任时的6年,现在降到5.3年。0.7年不多,但很不容易。”
简约公屋快速建成,也需依靠“组装合成建筑法”(MiC)。这种建筑方法可以理解为在工厂先行制造完成一个个独立单位(包括内部装修和屋宇设备),然后再依托现场建成的房屋框架,通过吊运和组装上述独立单位,像“搭积木”一样快速完成建设。“其实这种建筑法已经相当成熟,我们也具备很多丰富经验。”何永贤回忆说,大约2015年前后,自己参加了一个前往英国的考察团,看到当地酒店、宿舍等许多建筑都使用该建筑方法,仔细参观时却发现房屋内电器、设施均是中文品牌,了解之下才知道原来英国是委托中国广东江门的工厂制造,再将独立单位运到英国组装。“香港离广东更近,运费更便宜,为什么我们不去和广东合作?”怀抱着这样的想法,香港随即开始与内地厂家开展合作。随之而来的疫情中,中央援港抗疫建设的隔离设施也使用了这项技术,给何永贤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为香港积累了更多宝贵的实践资料。
因为香港没有制作相关组件的厂房,全面恢复通关后,香港承建商也纷纷北上大湾区参观MiC厂房寻求合作伙伴,务求即使日后承接不同材质要求的项目,也能得心应手。“香港承建商现在也在积极前往内地开展合作,这种交流合作也是我们所期待的。”何永贤说,也希望通过房屋项目能推动香港的建筑业界和内地在多方面上的紧密的合作。
北部都会区公屋未来可期
面积等于4个香港岛的北部都会区,一直被看作是未来房屋的重要供应来源。2021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了《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在已开展的规划和发展项目之上将新开拓约600公顷房屋及经济发展用地,初步估计可新增约16.5万至18.6万个住宅单位供应,而当发展完成后,北部都会区的住宅单位数目预计达90.5万至92.6万个,容纳250万人居住。
“北部的建设一直都在推进中,未来会有大量公屋和大家见面。”据何永贤透露,除了早前已经落成的皇后山项目,洪水桥、新田等北部地区的公屋项目都已在规划建设之中。
“如果想快些轮候上楼,北部的公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何永贤认为,大多数人都想住在市区,但市区公屋有限,且未来供应也较少,不如把眼光放到稍远一点的北部地区。
对于市民担心北部的公屋地处偏远缺乏配套的问题,何永贤则鼓励市民们“亲眼去看一看”。她以皇后山的公屋举例,表示公屋在建设时就已有完善的配套规划,房屋局会提前和运输署、水务署、渠务处、消防局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络,保证当市民入住时配套都能基本落成。“皇后山项目的建设我亲身参与的,当时下地盘的时候感觉还很偏远,但建好后再去看,交通配套跟上之后就方便很多。”何永贤认为北部也有山景秀丽、绿化充足的优点,待到未来创科等产业落户北部,未来发展前景相当可期。
GDToday记者 李心迪 陈晨 许晓鑫 发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