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0.02亿元,同比增长11.5%;进出口总额16763.68亿元,同比增长3.7%......7月27日,深圳交出上半年经济发展“答卷”,地区生产总值为16297.60亿元,高于全国全省增速。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拼出亮眼“成绩单”。在这背后,深圳做对了什么?


【资料图】

深圳中观研究院院长薛占栋认为,半年深圳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增速主要得益于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使经济能快速恢复并形成一系列亮点和新增长点;同时坚持“工业立市”,通过制造业的韧性和创新能力率先拉动经济复苏;此外,还在于深圳活跃的民营经济快速响应,迅速抓住市场需求热点并形成经济增长亮点。

“放水养鱼”市场活,“双招双引”产业兴

作为“创业之都”,深圳创业密度高达每千人227.4户,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这里不仅有华为、比亚迪、招商银行、TCL等顶天立地的大型企业,也有数百万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今年3月底,深圳商事主体更是突破400万户,同比增长4.61%,实现历史性跨越。

企业创客如雨后春笋般高密度根植沃土,背后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制度“硬支撑”。今年以来,深圳重磅推出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我帮企业找市场”“我帮企业找资金”行动频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促使民营经济“热腾腾”。

“个转企”“小转规”,在深圳,野百合也有春天的故事屡见不鲜。

位于龙岗区横岗街道的深圳市视佳医精工眼镜科技有限公司,今年3月刚办理完“个转企”手续,由原深圳市龙岗区横岗概念视佳医眼镜店(个体户)转型升级而成,主营眼镜批发零售。该公司股东赵拼拼表示,“差不多一个小时就办完了‘个转企’手续,现在深圳每个区的行政服务大厅都设立了‘企业开办专区’,实现一窗办理,一窗出件。老百姓办事程序少了,效率高了!”

当下,深圳正以真材实料的产业空间、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真金白银的惠企政策、长期向好的营商环境,为各类商事主体创造更大机遇,成为企业更好更快成长路上的“助推器”。

在“放水养鱼”之外,深圳不断主动出击“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今年开年首月,深圳各区代表团便纷纷踏上了远赴海外“敲门招商”之旅,以“内访”“外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2月,名列世界500强的富士胶片深圳数字工厂项目启动,这标志着龙华今年1月初洽谈的国际招引项目已落地实施。富士胶片深圳数字工厂只是深圳加快推进合作项目落地的缩影。在法国之行中,坪山代表团与医药健康企业赛诺菲集团达成合作。福田区代表团赴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和西班牙马德里开展双招双引,在高端时尚品牌引进、时尚设计教育、国际时尚杂志、双向设立时尚交流平台等方面实现突破。

各区代表团纷纷拿出“看家本领”,精准出击“引来”勃勃生机,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落地大企业引领产业升级。

外需激活新引擎,内需培育新业态

港口货如轮转,外需依旧强劲。2023年上半年,深圳累计进出口1.6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增速快于全国均值。其中,出口1.05万亿元,增长14.4%。

出口破万亿的优异成绩,离不开外贸“新三样”的全力出击。上半年,深圳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分别出口319.4亿、80.7亿、13.9亿元,增长36.3%、943.2%和31.8%。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170.2%、32.6%,为稳定“基本盘”作出重要贡献。

高技术产品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折射出深圳经济向实向高的发展趋势。去年以来,深圳规划布局了“20+8”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市场需求旺盛。以行业龙头比亚迪为例,2023年6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25.30万辆,同比增长88.79%,刷新了单月销量的最高纪录,销量大于产量。

一“链”兴带百业兴。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能够吸引相关产业链不断聚向“主链”,形成优质产业集群,这是新兴产业强势拉动经济的重要原因。目前,深圳有2.4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仅在充电桩产业链条上,就集结了20家上市公司,布局在充电模块制造、充电桩运营等领域。

深圳正锚定新能源、新型储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奋起搏击“万亿”蓝海。

港人北上消费,内需活力十足。一如过去二十多年内地游客蜂拥到香港血拼,如今的深圳商圈,各处都回荡着港味粤语。

港人在深消费热潮兴起,除了物价较低和交通便利这两个传统因素,还与深圳大力推动港人消费密不可分。从“地摊经济”到“节庆经济”再到“首店经济”,深圳花招频出刺激消费内需,来深逛吃俨然成为大湾区的出行消费新风尚。

老佛爷百货华南地区首家精选概念店在深开业,让深圳消费市场再次火“出圈”。法国高端美容护肤品牌BIOLOGIQUE、RECHERCHE华南首家门店、设计师集合店hug首家全新概念店......据赢商大数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前三月,深圳重点商场共计新开出46家城市品牌首店。一批“含金量”足、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首店”,正在为深圳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

火热的节庆经济、爆满的首店商圈、推陈出新的新潮消费、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城市烟火气......折射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深圳消费市场广阔的同时,也为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亿”目标打上一剂“强心针”。

精准施策解难题 保驾护航谋发展

南海之滨,奇迹之城。深圳用占全国0.02%的土地,创造出全国2.6%的GDP,在这2.6%的GDP中,工业增加值占比达35.1%。而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又同比增长3.9%。

产业的扩大意味着产业空间的扩大,一条被概括为“工业上楼”的路径被深圳寄予厚望。2022年11月,深圳提出将按照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连续5年向企业提供“工业上楼”的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全力推进“20+8”产业集群落地生根。具有深圳特色的“为制造业要土地”计划正式拉开帷幕。

身处高楼大厦办公的创业者和研发人员,只需乘坐30秒电梯,下楼即可抵达生产车间,上楼就能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洽谈合作……听上去有些科幻的场景,在深莞交界处的一幢23层大楼里成为现实。作为珠三角地区“工业上楼”的“鼻祖”,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从原有的39家传统低端制造业企业,华丽蝶变为入驻科技企业120多家,入驻率达95%的核心园区,成为“工业上楼”行之有效的生动验证。

目前,深圳已规划“工业上楼”项目共72个,用地面积达854.8万平方米,其中有50个项目位于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

除了解决物理空间难题,深圳政府也为市场化难题“操心劳力”。去年6月,由深圳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组织开展的“万名干部助企行”启动,干部分层分类挂点联系服务企业,直奔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以干部优服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累计选派万余名干部组成2784个服务小组,全覆盖挂点服务全市“四上”企业。至此,深圳首次实现了建市以来每一家规上企业都有服务小组和挂点干部。

金融“血脉”畅,经济“肌体”强。深圳金融机构持续“加码”制造业和“20+8”新兴产业,全力护航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6月末,深圳制造业贷款余额1.34万亿元,同比增长26.2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61.30%,比年初上升3.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54.53%、35.52%,均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规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2.68%。

从“半年好”迈向“全年胜”,深圳上半年经济的平稳向好,为下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步推进打下坚实基础,也将指引深圳在正确道路上继续昂首向前,全力冲刺“全年kpi”。

南方+记者 许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