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塔县,一个距离广东约5500公里的高原小城。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前夕,一群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医生们在这里奔走,将“光明”带到高原之上。

5G智能眼科巡诊车从广州出发,历经12天约8500公里的行驶,终于在8月6日抵达塔县。

塔县平均海拔约4000米,雪山连绵,白昼可持续到夜晚10时。在强烈日照影响下,塔县的白内障尤为高发,已成为当地最主要的致盲疾病。但是,这里的医疗条件落后,群众防控意识薄弱、就医困难,多数眼疾患者都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资料图)

阿皮孜·买买提沙力在护士的搀扶下前往义诊现场会诊。

8月9日,由中山大学支持开展的“粤喀光明行动”正式启动。广东医生将先进的白内障手术设备带至塔县人民医院,在这里搭建起完整的手术平台,免费为患者做手术。一辆5G眼科智能巡诊车也从广州启程抵达此地,车上搭载着验光仪、眼底相机等检测设备。在5天义诊时间里,广东医生们运用巡诊车,免费为超300名塔县居民做了细致的眼病筛查。

8月10日,中山大学援疆义诊团来到塔县人民医院,有50多年党龄、左眼患有白内障的老党员阿皮孜·买买提沙力和他的夫人在现场等候眼科医生的会诊。

虽然医患双方语言不通,阿皮孜·买买提沙力在会诊后仍向高新博医生表示感谢。

广东医生在塔县人民医院搭建起完整的眼科手术平台,中山眼科中心防盲治盲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医师黄文勇为患者手术。

“看清楚了,我看清楚了!”8月10日,年逾八十岁的塔县白内障患者马合托姆在手术后拆下眼包,激动得眼泛泪光。

年逾八十的白内障患者马合托姆等候拆眼包,她对结果充满期待。

马合托姆从4年前开始看不清,此后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在其孙女肯加汗看来,虽然是奶奶一个人得了白内障,但他们一大家子人都被困在了这片“白色的世界”里。直至广东医生为马合托姆成功进行白内障手术后,这个家庭终于迎来“光明希望”。

马合托姆术后在孙女的陪同下拆眼包测视力,重现光明的她开心地笑了。

“广东医生让我们觉得特别温暖。”肯加汗说,术前,医生细心叮嘱奶奶注意事项;上巡诊车检查时,因奶奶腿脚不便,立马就有一名医生过来扶奶奶上车;奶奶表现出担忧情绪时,医生不但不烦躁,还很耐心地安抚她。

中山眼科中心的护士钟丽丽在当地护士的协同翻译下,给在场的白内障患者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

马合托姆是塔吉克族人,从未走出过大山,不会说普通话。在进手术室前,她特意跟肯加汗学习了“谢谢”两个字的发音。走出手术室的一瞬间,她说的第一句话不是跟前来迎接的家人,而是转回头对着为她手术的医护人员说了一声“谢谢”。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护士在患者的眼药水上写明用药说明,并找到当地的医生翻译成维吾尔语。

义诊期间,医疗队成员每天结束工作回到住处后都已经是深夜。虽然苦累,但他们仍热情不减,情怀深厚。

术后的白内障患者排队等候上巡诊车复诊。

“这里的人们对光明有很纯粹的渴望。”医疗队队长、中山眼科中心眼整形与泪道科副主任医师陈荣新说,“我们发自内心地想帮他们。在当地开展基本的眼健康科普,提升医疗服务可获得性很重要”。

多年来,广东援疆医生都心系着当地患者。

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主治医师高新博(左1)在巡诊车上为塔县居民筛查眼病。

8月10日义诊当天,陈荣新为年逾九十岁的患者阿皮孜·买买提沙力检查了眼睛。2021年,中山眼科中心援疆医生罗益文在塔县偶遇这位老人,发现他一只眼睛出现萎缩,视力模糊,便送了一副眼镜给老人家。2年后,得知同事们在塔县开展义诊,她特别联系了老人家和医疗队,希望队员们能够为他复查视力,送一副新的眼镜给老人。

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在巡诊车上为塔县居民筛查眼病。

以往,许多塔县居民要翻越好几座山头、走过四五百公里路程才能看上病;如今,优质的医疗服务直接送到了“家门口”。

塔县居民在巡诊车上接受眼病筛查。

据悉,“粤喀光明行动”将持续三年,通过高水平专家支援与当地医生培育,助力喀什地区在2026年基本实现白内障手术不出县,为更多眼疾患者守护“心灵的窗户”。

陪家人来做眼病筛查的塔吉克族小朋友,他们健康的眼睛明亮清澈。

【拍摄/剪辑】苏韵桦

【文字】陈伊纯

【设计】谭唯

【编辑】何志豪

【校对】冯志坚 洪江

【审核】王良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