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管铲字”犯的是和“撕春联”一样的毛病

7月2日,黑龙江伊春伊美区委宣传部通报“伊美区城管人员铲除商户门上贴字广告”一事称,该事件是在伊美区落实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日常考核评价机制,因对城管部门进行量化打分引发的。实施常态化量化管理是为了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的主动性,为群众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生活环境,而此次事件的发生与常态化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要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切实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资料图】

这一回应表明,此前城管铲字做错了。当地有关部门的这一态度令当地群众心里石头落了地,这无疑令人欣慰,但一起错事,居然要靠一级宣传部门一纸通告才能纠正,未免令人惊诧。这次是铲字,下次铲别的,也要劳烦有关部门费时费力明辨是非吗?这要多耗费多少资源?

通观通报措辞,各种大词频现,让人相信当地相关部门的确非常重视此次舆情,但错在哪里,又有多少工作人员能整明白呢?

此前报道指出,6月29日,有网友发视频称黑龙江伊春市伊美区城管用铲子将商户玻璃门上的“熟食烤鸭”红字铲掉,引发商家不满,商家说:“我这些字100多元呢,管点有用的吧。”但城管队员表示很无奈,上级要来检查,发现这种现象会扣分,“你应该理解我们。”商户反映称,整个伊美区商户门上的字都要铲掉,自家的红字都贴很久了,他们也没提前说不能贴。据此可知,城管工作人员并不是闲得发慌才来铲字,也不是和这些字过不去,而是在一种考核机制的压力下“主动”作为。现在看来,这个压力就是常态化“量化打分”引起的。

这就让人迷茫了,是城管队员执行命令、落实要求有误,还是这种要求也即所谓的常态化“量化打分”本身就含糊不清?最新报道中,伊美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告诉媒体记者:“一家店一个牌匾,(门上的字)属于是单独的标语,是在宣传店内经营的一些项目。”根据相关条例,上述行为是不允许的,他们正在开会讨论此事。显然,到了这个当口,监管部门还在为具体业务的纠缠不清伤脑筋。这样的情形,只能让人感慨,错是纠了,但纠错的理由,还不那么“精确”。在此种状况下,拿着铲刀的工作人员最是里外受气,徒呼奈何!

何以如此?

与其说有些管理上的细节抑或规则,还存在令人争议的部分,不如说一些部门在执法理念上有点过于追求“量化”特别是“精细化”了。换言之,有些部门,对于“精细化”或许存有误读。

商家在门上的字,属于市井生活场景的纵深地带。理论上,这一地带当然不可离开法规的覆盖。但问题在于,这种所谓的不合“条例”的细节,却往往是群众熟视无睹、司空见惯、不以为奇的地方。街头的某些旧物事,例如门前的旧碾盘,窗上的旧贴花,凡此种种,不仅不碍眼,反而牵连着某种大众情感,并不需要行政力量来研判其价值和“生死”——事实上商铺门窗上的“字”能常态化存在,也是与管理机制达成某种“默契”的结果。应该看到,它既不会强烈冲撞法律法规,形成挑衅,也不会严重影响市民观感。对于这类无关紧要的场景,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大力整治?

不用多言,这样的整治,确实容易带来整齐划一的“美感”,也符合某种“整治”的定义,但是这样一来,难免给人留下权力之手伸得过长、管理理念脱离实际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伊美铲字”和近来多个地方出现的“城管撕春联”事件,核心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忽视民情民意,忽视实际效用,而施以简单粗暴化管理。联想到一些地方热衷推动“店招统一”规划,却因呈现效果引人不适等问题,频遭舆论反弹,公众无法不为城市治理中出现的“洁癖式”审美和大包大揽、不容商量、任性而为的倾向感到担忧。此中所堆积的经验教训反复说明,少做劳而无功、适得其反的事,多把精力放在雪中送炭、成人之美、祛除公害的命题上,城市治理方可获得更多的成绩和掌声。

一些基层管理部门尤其应该明白,以百姓心为心,关键在于,要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感受,要在观察视角和情感体验上和群众保持一种平衡与和谐。如此才能少出现铲字、撕春联的闹剧,让市井生活保持一份应有的安宁。(伍里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