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推倒观念中的“围墙”

江山风物本是大自然的馈赠,大好河山属于全民所有,人人皆可观之赏之。变风景区为“封景区”,严重缺乏法律依据,也不利于整体提升地方经济发展。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雪山、瀑布、湖泊等著名景区周边公路围墙挡景、设点收费,持续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陕西宜川壶口瀑布、云南九龙瀑布、梅里雪山等景区目前已回应诉求,进行整改,纷纷拆除围墙或免费开放景点。但也有一些地方依然故我,群众在路边看景拍照仍会被驱赶。

一围一拆,终归是向着民意所盼的方向在走,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口碑受损已不可避免。而那些还在“高墙锁景”的地方,理应好好想一想,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当?这种“此山是我开”的短视行为,损伤的不只是个别景区的美誉度,也不只是劝退一些还没来得及去的游客,同样遭受质疑的,还有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整体营商环境,可谓得不偿失。

推倒一堵围墙并不难,难的是推倒观念中的围墙。从五一到端午,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多个景区集中建起围挡,“集体打围”背后的真实心态不言自明。“维护安全”“保护生态”“反哺村民”等解释或辩解,大多都立不住脚。一些景区的“门票思维”已经根深蒂固,把卖门票当成了经营的唯一方式。而之所以选择这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径,深层原因在于景区的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匮乏,缺少配置市场资源的专业能力。毕竟,相较于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业态、拓展消费场景,将“过路人”逼到售票窗口前,显然要容易得多。

江山风物本是大自然的馈赠,大好河山属于全民所有,人人皆可观之赏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被一些地区视为开展经营活动的圭臬,但这并不意味着景区就可以“圈地占山”,随意将管理权限延伸至公路边,甚至围墙挡景、扩大收费范围。风景名胜不是谁家私有的摇钱树,变风景区为“封景区”,大搞“圈地运动”,不仅严重缺乏法律依据,也不利于整体提升地方经济发展。

如今,旅游方式越来越多元,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停留于“圈地收钱”的路径依赖,只盯着那几张门票,不重视游客的感受,如此生财之道,未免“格局太小”“吃相难看”。现实中,“园中园、景中景、票中票”等现象还有不少。旅游业本质上是服务业,越是旅游业繁荣的地方,越是注重积攒游客口碑,顾及公众感受,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以期给游客留下更加开放包容、更加便捷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印象。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在旅游市场恢复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须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市场秩序的综合治理,树立大旅游观、大风景观,才能有效增强市场预期,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相关研究表明,旅游产业链产生的综合效益是门票价值的约7倍。对于坐拥得天独厚自然禀赋的风景区,眼光要长远一些,思路要开阔一点,以人为本、还景于民,才能真正造福于民,促进地方经济。(周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