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账号帐号分不清?网上也不能给错别字挂账
“账号”还是“帐号”?不少网友在这两个词上犯起了迷糊。实际上,“账”与钱财有关,“帐”与布匹、织物等有关,“帐号”如今已是错误用法。然而,在具体使用中,“帐号”的使用频率与“账号”不相上下。据报道,社交平台中随处可见“找回帐号密码”“解封帐号”等;一些核心期刊文章也使用“帐号”;更有甚者,在已经有人提醒的情况下,多个社交软件和平台仍在使用“帐号”。
“帐号”掩盖了正确用法,却把滥用汉字的乱象掀开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像“帐号”这样的错误在短视频、广告词、电视剧甚至法律条文里都能捕捉到。有些影响力很大的网络平台,随意发布带有错误用法的信息;一些粉丝量巨大的自媒体更是满屏错字。至于笔画成了笔划、光彩成了光采,或是按捺不住成了按耐不住……错别字、异形词、望文生义,错误真是五花八门。
公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按说对汉字的把握应该更精准,怎么反而错字连篇呢?出现错误的原因多样,比如由于输入法的设置,五笔输入法易造成形似字被误点,拼音输入法则经常导致同音字词被误点;或者一些网络用语刻意制造出别字,而所谓的智能输入法则记录下来将错误延续。但最重要的是,使用者对错误用法不以为意,甚至压根不知道一些词的原意,拿来就用、想当然地用,用得越多、错得越多。在互联网环境下,这一错误还会被进一步放大,而一些平台纠错机制匮乏,又使得部分误用将错就错,甚至错上加错。
从仓颉造字到殷墟甲骨再到小篆楷书,汉字是一直流动的、持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但这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解构汉字文化,甚至将其虚无化。如果任由误用汉字现象野蛮生长,汉字的原意就会鲜为人知,甚至被扭曲的含义所覆盖,这无疑会玷污汉字的纯洁性,消解汉字的严肃性。有一种声音认为,将错就错,是对历史文化不负责。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是不是会对误用习焉不察?还能不能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一笔一画诉春秋,一撇一捺绣风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方块字里藏着民族魂,公众理应对其保有敬畏心、还其本真性。国家语言委针对多家互联网平台长期错误使用“帐号”一词,已拟函请中央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指导这些平台进行纠正。纠正一个词的同时,更应该建立起发现和纠正机制,把网络上的、现实中的错误用法通通纠正过来。对于不易辨析的汉字,尤其是刚刚更正用法的汉字,有关部门应及时加以引导;文字创作者也该主动担起责任来,不能对误用熟视无睹,更不能添油加醋。
去年,一场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辩论,掀起了“斯人”与“是人”的考证热潮,有网友把历来的文献翻出来,一一对比,彰显较真精神。文字需要尊重,汉字需要较真。揪出常见误用,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更是对文字的敬意。互联网时代,大量写字的机会少了,提笔忘字的多了,但错别字的旧账新账都得算,尤其不能欠新账。(实习记者 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