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电视问政重在“问”过即改

上万人社区的卫生服务站为何刚开一周就关了?夜经济活跃区的公厕开放时间能否延长?为何公交设站难、天桥加梯慢?近日,上海几家新闻单位共同推出《2023夏令热线:区长访谈》节目,邀请全市各区区长走进电台直播间,现场接听市民电话,推进热点问题的解决。(7月27日《工人日报》)

电视问政是一种直面群众诉求的方式。通过面对面的提问答疑、承诺整改,能够让人听得到声音、看得到态度。特别是参与电视问政的多是主要领导,有的甚至是分管范围内直接涉及问题诉求的职能部门一把手。通过电视问政当面回复、直接推动,减少中间的沟通成本与繁琐程序,这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相关部门强化担当作为、靠前服务履职、为民纾困解难的直接体现。因此,对于这类电视问政,市民群众易于接受、充满期待。

这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反馈民意诉求的方式更加多元。各地各部门通过现场办公、基层调研、市民热线、网络留言等方式,将各领域各群体的民生诉求打捞起来,加快了基层现代化治理的进度。应该说,领导干部大大方方走出办公室、走进直播间,表明了接受监督、闻过则改的担当精神,是日常反映民意渠道的有益补充,也是一种新背景下积极的群众工作方式。

事实上,类似的电视问政并不少见。将一段时期内反映强烈的民生诉求,通过电视问政的方式公开呈现出来,让相关部门在聚光下红红脸、出出汗,能够加快问题的解决,也产生了积极的功效。但应该注意的是,问政不能问了白问、一问了之。问政之后,缺乏了新闻媒体的“放大镜”关注,如何将问政之时承诺的问题难题如期解决,是检验问政成果的“试金石”,也考验着相关部门的责任担当。

电视问政,参与的大都是各地各部门一把手。但应该指出的是,解决民生难题,不必事事都靠一把手亲自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担当履职、按章办事,就能够搭建解决民生急难愁盼的完美闭环。但现实中,也一定程度存在问题反馈震天响、回应慢吞吞的尴尬情况,消解了群众的期待、损害了部门形象。电视问政这种面对面的诉求方式,省去了中间环节、搭建了简易渠道,则加快了问题的解决渠道,更能让市民群众增进理解、看到态度。

归根结底,电视问政释放的是一种主动服务、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在问政的一次次反馈中、一次次解答里。通过电视问政类似的方式,弥补传统方式存在的不足,强化为民服务的理念,更好畅通市民群众反馈诉求的渠道,以闻过则喜、闻过则改的务实举措写好问政的“下半篇文章”,就能不断增进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基层现代化治理向纵深发展。(廖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