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让更多“挖姜男孩”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当邮递员将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他背着刚从地里挖的姜回来,手上沾满泥土。他就是用这双沾满泥土的手,在快递签收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就是家住云南德宏一个偏远山村的姚胜旺。今年秋天,他即将启程,跨过大半个中国,去大连理工大学报到就读,同时实现自己“看海”的人生愿望。

媒体报道勾勒出姚胜旺一家的情况。家里六口人,父亲有肢体残疾,母亲在外打零工。在别的孩子可能忙着四处旅游、寻思购买“开学三大件”的时候,姚胜旺在帮家里挖姜之余,还要每天做9个多小时的家教,辅导八九个孩子。难以想象,在那么多个苦读的日子里,他经历了怎样的艰辛。

每年升学季,我们都能读到很多这样的励志故事。就在前不久,少年在工地搬砖时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闻还引发不小的热议。但当这样的故事再次出现,我们依旧会为此感动,甚至热泪盈眶。

多少人在少年的故事里,看到了曾经倔强的自己,用尽全力,为自己搏出了一个未来,打开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作为可能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承载起整个家庭的希望和对更美好生活的希冀。

多少人在少年的故事里,感受到了时代跃动的脉搏。姚胜旺们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更强有力的教育资源投入与资源调配的支撑。

他们的出现,与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过程几乎同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攀升,意味着有更多人走入象牙塔接受高等教育。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几乎翻倍,从2012年的30%一路攀升至2021年的57.8%。尤其是从2012年起,国家层面正式出台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该计划已成为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地方专项相互呼应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支持体系,范围也从过去针对部分省份部分贫困地区的定向支持扩展到面向全国农村考生的普遍支持,大大拓宽了农村学子的梦想带宽。据统计,该计划出台的十年里,累计录取农村学生95万人。

梦想的梯子并不只出现在考大学这个关键节点。如果将视线往回收,不难发现,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同时,国家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力度始终处于高位。实施特岗计划,充实基层教育师资力量;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质,让3亿多农村孩子吃得好长得壮;不断完善“两免一补”等学生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些绵密的努力和制度的呵护,让更多的农村学子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心无旁骛安心读书,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潜心孕育更大的人生希望与可能。

如此说来,姚胜旺们的励志故事,何尝不是折射国家教育公平的一面镜子。经由教育的磨砺与滋养,他们终将成长为“确定的、有力量的人”,在愈加广阔的人生舞台创造新的人生精彩。我们也相信,随着新时代国家教育事业的加速发展,更多的青春梦想将被珍视被放飞,每一个人生都将充满无限可能。(王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