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产院线蓬勃发展,国内外大片扎堆上线。
在这个百花齐放的院线背景下,青石有一个惊奇的发现:
好莱坞电影好像没过去那么猛了
(资料图)
在2023国内院线,这一点尤为鲜明。
截止7月初,今年上半年国内院线已有《变形金刚7》、《速激10》等十余部欧美大片扎堆进入。
但欧美大片阵仗很大,票房却都不太理想。
先是多部超级英雄电影扑街;
一个个酷炫英雄远渡重洋登陆内地院线,却有些水土不服。
无论是漫威还是DC的超英,都没能砸出预期票房。
漫威旗下,单人英雄电影《蚁人2》和《黑豹2》票房平平,分别为2.7亿和1.06亿人民币。
主打团队的《银河护卫队3》票房相对好一点,但6亿人民币的数据相比系列前作也有退步。
DC旗下,则出现更离谱的例子。
成本8.6亿人民币的DC大制作《雷霆沙赞2》,在上映时怀着野心而来。
但随着最终内地票房4000余万人民币的数据,却令人无比吃惊。
超英们拉垮了,其他顶级IP也不太行;
自系列第3部起、每一部在内地票房都破10亿人民币的变形金刚IP,今年上映的新作票房就掉下10亿大关,数据仅为6.26亿人民币。
而“卡神”卡梅隆13年磨一剑的阿凡达IP,也在今年栽了。
相比于13年前就在内地拿下13亿元票房的《阿凡达1》,这次的续作7亿出头的表现令人失望。
甚至于,欧美电影在内地院线还整了几出票房惨案。
迪士尼大片《小美人鱼》内地票房仅有2600万人民币,黑肤色版美人鱼更被全网吐槽。
成本3600万美元(折合2.6亿人民币)的怪兽片《荒野狂兽》,选择晚于北美院线几个月后登陆内地。
在其他国家票房表现尚可的该片,却也因这份延迟,而在内地仅收获45万人民币票房。
口碑不错的《闪电侠》, 上映21天,如今内地票房仅1.8亿;
漫威动画片的又一高品质电影《蜘蛛侠:纵横宇宙》,同样在内地票房仅拿下3亿票房。
近期,由81岁好莱坞影星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夺宝奇兵:命运转盘》也同样没能打出经典IP号召力。
上映6天,该片仅收获2000万人民币票房,数据可以说是相当惨淡了。
数据很直观,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影迷这里确实不香了。
那么,昔日曾席卷内地院线的好莱坞大片,为何陷入如此困局呢?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番。
原因一:蹭老IP,爱玩老套路
好莱坞内地票房整体下滑,与自身有很大关系。
一向是行业领头羊的好莱坞,近几年明显出现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在开发多个新IP没能取得市场认可后,好莱坞逐渐将宝押回老IP身上。
经典IP情怀分固然高,但架不住编剧们复制粘贴一般玩套路,实在令人看多了也腻。
有时候甚至不用去电影院,我们就能大致猜准一些好莱坞大片剧情。
速激系列,主题无非是“飙车戏与增员”。
每在一个系列里飙一次车,“家人侠”唐老大就会帅气干趴一圈反派。
在每一部的末尾,唐老大还会拉一到两位新家人入伙,壮大自己的伐木累。
如此往返多部,剧情套路基本被摸准了。
007系列,主题则是“卧底泡妞一肩挑”。
无论任务多艰难,主角邦德总会潇洒地完成任务。
即便反派前期铺垫得再凶残,到中半段剧情反派就要么智商下线、要么良心发现,一定会被主角邦德挫败的。
再加上每部一次的风流邂逅,007系列基本元素齐活了。
而到了漫威、DC等公司的超英IP里,套路更是极为明显。
翻来覆去,青石用10个字就能概括主题:
打怪、失败、再组队、再打怪
角色打打反派、谈谈恋爱、再挂上魂斗罗一般的“不死光环”,构成如今好莱坞不少大片的主流框架。
若放在十几年前的影视市场,这样的作品尚且能还有市场。
但在中国电影突飞猛进的当下,外来客好莱坞却依旧主打情怀套路风,能买账的观众只怕会越来越少。
相比于套路化的剧情,这些好莱坞大片或许也仅有特效能遮羞了。
原因二:欧美式英雄堆积,观众看累了
剧情的套路是一个原因,内核上偏执地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也是好莱坞电影日渐暴露的一个通病。
早年间,这样的欧美式英雄在内地还是吃香的。
依托于霸总式角色人设,也依托于出色的特效加成,这些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孤勇者很吸粉。
包括施瓦辛格的《终结者》、史泰龙的《第一滴血》,主角都是令人着迷的欧美式英雄。
这类作品的存在本身没问题,但架不住好莱坞渗透各个题材地玩“个人英雄主义”。
在其他国家往悬疑、惊悚等多个题材发散的同时,好莱坞却依旧对刻画这类英雄充满执念。
近几年登陆院线的主流好莱坞电影,主角基本都是能力爆表的S级英雄。
漫威、DC大片自不必说。
在不断拓展的超级英雄宇宙下,一个个天生神力的王炸选手纷纷登场。
各种花里胡哨的招式“内卷下”,就连反派都有打响指就能杀人的设定。
到了谍战作品,主角的战力值被调高到极限。
从007到碟中谍系列,男主都是身手矫健足够冲击吉尼斯纪录的角色。
上可机翼玩搏斗,下可海底斗巨鲨,时不时的极限漂移也不在话下。
而在《夺宝奇兵》《速激》等其他IP作品,也存在强化主角能力的设定。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永远是主角一人解决问题并带动全局。
随着近年来类似作品的大量堆积,英雄满世界跑的趋势,也不禁让人吐槽:
英雄太多了,反派不够用了!
而事实上,并非所有拯救世界的英雄都得是好莱坞大片这样的。
年初的《流浪地球2》,就为我们展示另一种英雄主义的拍法。
面对地球危机,多国宇航员为了人类命运而舍弃自我,让我们感受“集体英雄主义”的力量。
对比一人拯救世界的好莱坞英雄观,一群人通力拯救世界的集体英雄观无疑令人眼前一亮。
这么一对比,欧美大片的英雄确实会让人看腻。
原因三:强行灌输价值观,欧美式傲慢拉低好感
在作品质量整体下降的情况下,不少好莱坞大片在剧情内核上的“强行输出”,也让作品继续扣分。
为了强行灌输所谓的好莱坞主流价值观,不少作品做出了一些指鹿为马式的离谱操作。
最典型例子,无疑是迪士尼新片《小美人鱼》。
传统认知、原著小说哪怕是过往影视作品里,小美人鱼形象都是金发碧眼造型的。
但这次,制作方却偏偏要逆版本拍摄,将美人鱼设定为黑肤色。
在一脸脏辫、扮相令人一言难尽的新美人鱼亮相后,外界对IP魔改的不满,自然也反映在惨淡的票房上。
而这类美式价值观灌输,就连卡梅隆大作《阿凡达2》也不免俗。
剧情上,该片让身为人类的主角以拯救者身份去改变“蛮族”。
但表面上是教导“未开化种族”,实际上却像是打着幌子的变相殖民。
而这,也让不少人认为该片美化西方殖民主义的嫌疑。
但在直观的缺陷面前,不少欧美影人却对内地观众开始了一波离谱的“审美霸凌”。
而好莱坞作品的强行价值输出本就扣分,更扣分的还有外媒的“护犊子”。
拍得有争议本是事实,但一些外媒甚至不允许我们讨厌。
在《小美人鱼》内地票房惨败后,就有一些西方舆论阴阳怪气指责内地观众对“小美人鱼”有偏见。
要么被批“审美降级”,要么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
一系列的口诛笔伐之下,仿佛不接受小美人鱼就是一种错。
但讽刺的是,相比于无视小美人鱼肤色问题、《阿凡达2》殖民内核,他们却对中国影片各种挑刺。
《流浪地球2》开年票房火爆时,《纽约时报》等媒体就冠上“民族主义过重”“情节不现实”等指责,痛批小破球制作糟糕。
这双标的姿态,看着也是极为讽刺。
原因四:国内观众审美提高,美式快餐不香了
好莱坞大片内地票房走低的原因,不只在于他们自己。
另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国内观众审美的提高。
随着近年国产影视领域飞速发展,好作品越来越多,观众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一部电影的好坏,国内观众也形成自己的一套审美判断。
如今的院线市场里,相比于注重特效的欧美爆米花大片,国内观众对于符合中国文化认知的作品,明显更有认同感。
收获好评的《流浪地球》系列,就是范例。
该片不仅在特效上比肩欧美大片,充满东方哲学精神的故事内核更令人着迷。
相比于一挑N的欧美英雄,小破球里的集体英雄主义也明显更让内地观众触动。
系列两部作品87亿的累积票房,也显现市场对该片的喜爱。
而不用像《流浪地球》在特效下足功夫,类似《你好李焕英》这样用朴实无华母女情打动观众的作品,也绝对称得上好片。
看哭电影院的催泪氛围下,作品的好评和票房也持续走高。
在国产影视崛起的背景下,观众也有底气对那些欧美大制作“挑挑拣拣”了。
如今的内地观众,不仅对好莱坞电影不再热捧,连中美合作的头衔也不是很感冒。
今年,打着“中国魔戒”旗号、请来好莱坞顾问团队的《封神三部曲》,也没有因这份大阵仗唬住观众。
即便有着高达30亿的投资,但依旧不妨碍观众就预告片隐患提出疑问。
显然,如今的国内观众已不会盲目推崇好莱坞背景,一切只向质量看齐。
最后一问:好莱坞电影,未来能在内地翻身吗?
从近几年院线数据来看,好莱坞电影在内地不再吃香,是一个直观事实。
这背后,折射的是国内观众审美判断力的提高,和好莱坞大环境不景气的现状。
但平心而论,好莱坞电影也并非全是“套路之作”。
主打动画IP的《超级马里奥》剧场版和真人电影《闪电侠》,均在豆-瓣有着不俗的评分,《超级马里奥》更是目前2023年全球电影票房冠军。
但受限于外界对近年好莱坞电影的普遍糟糕印象,这两部作品在内地市场票房也不高,数据仅在1亿人民币出头。
在中国国产电影崛起、好莱坞大片整体套路化的趋势下,类似这样的躺枪例子未来只怕还会有不少。
短时间内,好莱坞电影扭转内地票房不利的状况,可以说是相当难了。
而好莱坞在内地市场的困局,也让青石嗅到世纪初港圈的些许影子。
经历了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巅峰港影时代后,港片市场在21世纪后因创新力不足和内地市场崛起而不断压缩,港片已死的呼声也随之响起。
但相比于港圈中人放低姿态、多年来努力自救,当前的好莱坞则是完全另一种态度。
在作品套路化而在部分国家带来票房反噬后,这些好莱坞影人依旧没有反思自我,而是继续我行我素。
而这,也使得好莱坞大片逐渐降低昔日的光环,市场号召力逐渐下降。
在青石看来,想在内地“入乡随俗”收割票房,好莱坞这群人先得做好一件事:
收起他们的西式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