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里河森工公司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瞄准符合本地实际、符合职工致富需求的特色种苗、蓝莓采摘、食用菌栽培、生态旅游等产业,带领职工群众向林下、林中要效益,助力企业绿色产业提档升级。
产业“链”出发展新动能
(资料图片)
“把桶倒一下,又摘满一桶。”
“再拿个袋子,把木耳装上。”
“那个筛子上的蘑菇可以装袋了。”
忙采摘,忙晾晒,忙销售……7月25日,走进阿里河森工公司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区内,职工们正忙碌地采摘木耳和滑子菇,一声声呼喊伴着忙碌的身影,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
阿里河森工公司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区建于2014年9月,占地面积20公顷,自筹资金购买了锯末粉碎机、自动化装袋、窝口设备、灭菌和净化接菌设备,使阿里河地区的菌包生产走出家庭“小作坊”模式,走上集约化生产道路,有效地促进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据该公司产业事业处主任李凌涛介绍,2015年至2021年,公司生产食用菌累计1470万袋(盘),实现产值3795万元。
阿里河森工公司还以“公司+基地+林户”的服务模式,鼓励职工群众个体经营,并将食用菌大棚免费提供给食用菌培植户使用,对困难职工按培植数量和规模提供无息贷款,待产品销售后再按成本价还款。
看着长势喜人的木耳,公司职工郝大斌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郝大斌说:“去年在公司的扶持下,我承包了2万袋黑木耳和4万袋滑子菇,挣了10万元,今年我又承包了这么多,预计收益比去年还要好。”
今年,阿里河森工公司投入资金,购置锅炉设备两套、拌料系统一套、装袋机4台、常压灭菌柜2台等食用菌生产设备,并建设液体菌种实验室、养菌室,对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区生产线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改造后的食用菌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可达300万袋。
育好苗保供应促增收
盛夏时节,俯瞰阿里河森工公司林木种苗中心圃区,一块块苗床、一排排育苗大棚“镶嵌”在大地上,千万株苗木阡陌纵横,如茵铺展,蔚为壮观。
林木种苗中心主任李士成从事林木种苗培育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种苗生产经验。他介绍道,林木种苗中心共有19个育苗区,总面积762亩,年育苗能力可达到1500株以上,主要培育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西伯利亚红松、东北红松、水曲柳等常规树种及珍贵树种。
阿里河森工公司每年都制定育苗工作计划,采用大棚和大地育苗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职工进行容器袋育苗、扦插育苗和移栽培育绿化种苗,确保为绿化造林提供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苗木。据了解,今年以来,公司产苗量745万株;上山栽苗量407万株,其中,外销绰尔、甘河、松岭等地苗木164万株,产值186.9万元。
“我们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蓝莓采摘园,建成22个温室蓝莓大棚和402亩大地蓝莓,每年一到采摘季,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摘打卡游玩,而且我们种植的蓝莓有机无公害,销路很好。”李士成介绍说,蓝莓采摘园已成为集观光、采摘、科普、旅游于一体的生态科技观光园,为职工增收、企业旅游产业发展增色添彩。阿里河森工公司还将产业发展的“目光”瞄准了素有“泰加之王”美誉的西伯利亚红松,持续为“绿色银行”增值赋能。
从1995年开始,该公司引进西伯利亚红松优壮苗木种子进行育苗试验和造林生产,经过多年努力,良种繁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良种繁育基地开始定植。目前已生产实生苗650余万株、嫁接苗9.5万余株,造林面积达2万余亩。
“如果按结实期160年保守估算,西伯利亚红松种子产值每公顷可达160万元,木材产值每公顷可达50万余元,木材产值是兴安落叶松的七八倍,‘钱’景非常可观。”该公司林木种苗中心副主任王翠丽高兴地说。
推进森林旅游快速发展
阿里河森工公司以相思谷景区为核心,不断丰富旅游产业载体,立足森林资源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坚持以山水为底色、以旅游为承载、以康养为支撑,着力打造春季风景世界、夏季养生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童话世界的精品旅游项目,使森林旅游成为拉动公司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相思谷景区占地1180公顷,拥有620公顷具有寒温带特色的原始林,在其中建设了相思客栈、餐厅、森林树屋、相思湖瀑布、情人岛、原始林景区,我们全力将其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研学科考、康体保健于一体的康养度假胜地。”该公司旅游公司经理温军介绍道。
今年,阿里河森工公司对相思谷景区蒸汽小火车进行了维修和美化,开发了小火车沿线观光景点,着力打造独具森工魅力的精品旅游项目。同时合理利用公路沿线管护站等现有资源,推出具有地方特色、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森林旅游主题活动。为延伸旅游产业链,阿里河森工公司与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布苏里军事文化教育基地联合,实现景区联票通游合作机制,与周边旅行社和一些城市建立旅游联盟,共同开发特色旅游联程产品、精品旅游线路,制定旅游政策,实行游客互送,让游客真正留下来、住下来。
如今,阿里河森工公司已走出一条生态与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他们必将突出特色,深耕细作,延伸产业链,拓宽发展之路,实现一绿生多“金”。(潘志鹏 林玲)